• 张恩利 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到丢勒的《穿毛皮大衣的自画像》,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波德莱尔的收录于《恶之花》里的《头发》,无论男女,他们的头发,既是激发这些画家和诗人的创造灵感的来源,也是他们倾注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情和才华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表征头发,对中外艺术家构成了一种挑战。总的来看,无论是视觉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头发是作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被加以描绘回味和赞美。头发与人不可分割。他们描绘吟咏头发,其实是在赞美人本身。而在张恩利创作于2014年的《头发》系列中,“头发”本身成为了视觉表现的对象和题材。“头发”是形象也是想象。他的“头发”素材来自印刷品。这些“头发”,被他用剪刀再作安排,在纸上重新排列组合。它们波动起伏,活力闪烁,焕发生命的光泽、光芒和光彩。经过他的拼贴,“头发”相互发生碰撞、彼此推波助澜,而他又以蜿蜒曲折的铅笔线条,波澜不惊地牵引、勾联与推动着它们的无声涌动,把头发象征的爱欲、激情和冲动编织成此起彼伏的肌理丰富的视觉漩涡,让生命能量得以自由地流淌、流通和交换。 《蛋》则是张恩利于2017年参加南极双年展时的作品。他带去一个预制的“蛋”,在双年展期间将其置入荒凉不毛、人迹罕至的极地景观中,并且拍摄了照片。蛋的形象与极地的不毛既形成了对峙也构成了一种对话。蛋所蕴含的生命孕育意象,引发对生命起源和新生命的期待。这种人为置入,不是向自然的挑战,而是向人类自身发出的如何与地球更好地相处、共存的呼唤。张恩利举重若轻地通过这样的人为介入,既从视觉上改变了自然景观,也赋予自然景观以新的意义。而这样的观念实践和想象,并没有给自然本身带来任何破坏,只是在照片中予以圆满实现。 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无界影像”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给摄影和影像艺术表现带来刺激的无畏实践。张恩利是以绘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但此次他所给出的两个影像创作系列,将摄影与绘画、摄影与雕塑的边界自然“缝合”,既开拓了我们对于摄影图像实践的想象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拘材质和媒介束缚所得意外收获的惊喜。他的工作让我们再次确认,在一个优秀艺术家那里,是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张恩利

     

    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到丢勒的《穿毛皮大衣的自画像》,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波德莱尔的收录于《恶之花》里的《头发》,无论男女,他们的头发,既是激发这些画家和诗人的创造灵感的来源,也是他们倾注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情和才华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表征头发,对中外艺术家构成了一种挑战。总的来看,无论是视觉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头发是作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被加以描绘回味和赞美。头发与人不可分割。他们描绘吟咏头发,其实是在赞美人本身。而在张恩利创作于2014年的《头发》系列中,“头发”本身成为了视觉表现的对象和题材。“头发”是形象也是想象。他的“头发”素材来自印刷品。这些“头发”,被他用剪刀再作安排,在纸上重新排列组合。它们波动起伏,活力闪烁,焕发生命的光泽、光芒和光彩。经过他的拼贴,“头发”相互发生碰撞、彼此推波助澜,而他又以蜿蜒曲折的铅笔线条,波澜不惊地牵引、勾联与推动着它们的无声涌动,把头发象征的爱欲、激情和冲动编织成此起彼伏的肌理丰富的视觉漩涡,让生命能量得以自由地流淌、流通和交换。

    《蛋》则是张恩利于2017年参加南极双年展时的作品。他带去一个预制的“蛋”,在双年展期间将其置入荒凉不毛、人迹罕至的极地景观中,并且拍摄了照片。蛋的形象与极地的不毛既形成了对峙也构成了一种对话。蛋所蕴含的生命孕育意象,引发对生命起源和新生命的期待。这种人为置入,不是向自然的挑战,而是向人类自身发出的如何与地球更好地相处、共存的呼唤。张恩利举重若轻地通过这样的人为介入,既从视觉上改变了自然景观,也赋予自然景观以新的意义。而这样的观念实践和想象,并没有给自然本身带来任何破坏,只是在照片中予以圆满实现。

    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无界影像”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给摄影和影像艺术表现带来刺激的无畏实践。张恩利是以绘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但此次他所给出的两个影像创作系列,将摄影与绘画、摄影与雕塑的边界自然“缝合”,既开拓了我们对于摄影图像实践的想象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拘材质和媒介束缚所得意外收获的惊喜。他的工作让我们再次确认,在一个优秀艺术家那里,是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 艺术家:张恩利 张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张恩利的作品主题一直专注于描绘寻常事物以及日常生命活动痕迹。他常将勾画出的无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色块相互转化,使画面获得了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他的绘画装置作品通过融合环境、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体悟,创造性地将观者置于时间与空间叙事的双重虚空之中。张恩利通过对于常在事物的不同角度的描绘,引发观者对“存在”这个命题的不断思考。

    艺术家:张恩利

     

    张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张恩利的作品主题一直专注于描绘寻常事物以及日常生命活动痕迹。他常将勾画出的无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色块相互转化,使画面获得了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他的绘画装置作品通过融合环境、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体悟,创造性地将观者置于时间与空间叙事的双重虚空之中。张恩利通过对于常在事物的不同角度的描绘,引发观者对“存在”这个命题的不断思考。

  • 策展人:顾铮 策展人、评论家。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 顾铮学术兴趣主要为: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他著有《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ic Art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没有美满结局的童话:战争、宣传与图像》、《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2017)、《他们如何接纳摄影》(2018)、《城市表情》(2020)等。他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摄影·社会·空间》(2010)、《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合编,2013)等。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

    策展人:顾铮

     

    策展人、评论家。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

     

    顾铮学术兴趣主要为: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他著有《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ic Art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没有美满结局的童话:战争、宣传与图像》、《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2017)、《他们如何接纳摄影》(2018)、《城市表情》(2020)等。他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摄影·社会·空间》(2010)、《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合编,2013)等。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

  • 张恩利,《蛋》,选自《蛋》系列,2017年。摄影,收藏级喷墨打印。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 张恩利,《蛋》,选自《蛋》系列,2017年。摄影,收藏级喷墨打印。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 张恩利,《蛋》,选自《蛋》系列,2017年。摄影,收藏级喷墨打印。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 张恩利,《头发》,选自《头发》系列,2014。综合材料拼贴,80cm × 11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 张恩利,《头发》,选自《头发》系列,2014。综合材料拼贴,80cm × 11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 张恩利,《头发》,选自《头发》系列,2014。综合材料拼贴,80cm × 110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