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同存异/疑 泰国当代艺术展 2014年,非国会议员团体上台掌权,再一次彻底改变了泰国政治版图,整个国家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泰国性”这个词也获得了全新的涵义。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最近几年里,政治信仰分裂,两派对立的趋势变得更为鲜明、更具有挑战性、争论也变得更为激烈。封杀文化与控诉文化也随后被引入泰国,市民意识形态随之分裂为几大派系。随后,红牛帝国继承人驾车撞人后逃逸以及意大利泰国发展公司总裁猎杀黑豹两大案件,可谓火上浇油,激起舆论热议,质疑泰国司法体系的声浪令整个国家无言以对。席卷全国的学生运动促使人们关注教育、平权、学生制服、学生发型以及性骚扰等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的隐藏问题。从前,这些事情从未在社交媒体掀起波澜,遑论大规模传播。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向学校和讲师施加压力,促使后者对在学生们看来是权利运动的行为做出响应。新冠疫情及随之而来的封控隔离一度为这几年的社会浪潮按下“暂停”键,于是每个人都在此期间专注自我实现。上述社会和政治现象使得泰国人越来越重视政治正确。事实上,青年一代已经成为这场社会革命的主角,他们身在社会,从集体与个人两个方面对新常态概念提出质疑并加以重构。综上所述,泰国的转型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种种因素透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发挥影响。 艺术、概念化与美学也遭到批判。视觉艺术家不得不寻找全新的美学身份,通过自己的视角映射现实。《求同存异/疑》展示了过去五年里泰国艺术家对艺术、传统和当代问题的全新诠释。《求同存异/疑》的策展理念将从怀疑主义、禁忌以及平衡这三个方面呈现意识形态变化。镜头与判断力是视觉艺术家模拟世界的工具。身为当代创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唤起好奇心,推动再评价,提升对于有违共识、传统与社会规范事件的敏感性。在界定艺术家群体新姿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处理社会、规范、政治和美学问题;在这段混乱时期,生命、人性、存在以及艺术等概念,同样能帮助我们修正世界。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是规避暴力与伤害,促成和平沟通的完美工具,都有助于避免损失。哪怕有违他人信念,艺术家也要摆出坚决的姿态,如实表达自己的理念。本次展览呈现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禁忌”,迫使观众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禁忌。毕竟,人们应当解构各类元素,透过视觉美学认识真实的世界。 共有八位艺术家参加本次展览,他们与泰国当代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从多个维度反映并阐明众所周知的问题:1)怀疑主义 2)禁忌 3)平衡。 怀疑主义:若是对传统、生活方式、信仰本身的存在及围绕它们产生的种种现象与信念提出质疑,就是对信仰传承产生怀疑,怀疑主义应运而生。当代艺术家试图养成批判性思维,用来拷问旧时流传的信仰,他们依托崭新的美学形式挑战主流社会信仰,继而在讨论中寻找传统信仰的根本意义。 道·瓦西克斯律在2022年创作的最新作品《未被看见的艺术装置》质疑了画廊与博物馆的空间价值。各种材料与物件在美术馆的“灵韵”烘托之下,被赋予了艺术价值,但这些“现成品”是否能真正转化为艺术品?艺术家质疑了物品的材料价值是否能帮助其跻身艺术品行列,这些支撑材料又能否被视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 受2019年的新冠疫情启发,查里特·普西里在2020年创作了《穿防护服的骑士》系列作品。封控隔离期间,他细心观察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接触的情况,也看到了阻挠人际交往的事物及其背后隐藏的意义。艺术家利用新冠病毒的防护措施,将其与男女之爱相联系,重现疫情之前的人际互动。然而,该系列最后一幅图像里出现了埋葬尸体的场景。深受感动之余,也让我们反思人类的存在,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由于人类天生就是社会动物,最后,我们会发出疑问:如今的我们是否还能建立起曾经拥有过的牢固关系? 皮亚塔·赫玛塔特带来了从2018年延续至今的作品系列《弹道学》。艺术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五花八门的枪支,借助剖面图、火药爆炸产生的烟雾和子弹碎片等多种形式,观察美丽与暴力这对矛盾体。艺术家质疑了枪支作为武器,同时具有美和暴力两种属性。任何事物,哪怕是枪支,都具有一种内在美。武器同时依赖于科学与美学的知识建构。然而,武器究竟是美的化身还是死亡的使者,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对武器的使用或积极、或消极。因此,艺术家对此进行反思,质询暴力究竟源自物品,还是源自人。 禁忌:反叛是当代艺术家的基本态度,他们想摆脱社会规则、习俗、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哲学的种种桎梏。艺术界的反叛则是表达另类观点,在当代艺术媒体的帮助下,公开提出异议并寻求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艺术家仍然可以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意义深远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与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看法并不一致。 皮亚拉·皮亚庞维瓦2019年的影像作品《粒子》不仅探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也讲述了移民和外国劳工的故事。影片中,艺术家探究如何通过炸开山脉采掘建设城市所需的石灰石。城市大发展掩盖了诸多问题,比如:发展的代价是破坏自然资源,城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如何达到平衡等等。艺术家同样在2021年的作品《我们该何去何从?》中揭露了一长串现实:物欲至上的消费者社会以及消费主义暴买行为、新冠时期人际关系的崩塌、经济崩溃、自然资源枯竭的恶果一天比一天更直观。摆在艺术家和我们眼前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卡蒙拉克·苏恰的作品《红莲》(2019年)和《蓝色幻想》(2022年)探讨了女性主义、口述史、个人叙事和保守风气等议题。艺术家在摄影中建构自己的观点,指出了泰国历史叙事在不同地区、乃至家庭层面的不一致性,并质疑了泰国民俗故事中,女性角色总是遭受暴力侵害这一现象。 最终,卡蒙拉克籍由虚实交织的人物与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压迫”作为一种负面的泰国民族特征,半虚构式地呈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女性处境。 新生代艺术家玛丽·帕基尼在2022年的作品《人造自然》中顺应自己对生态学的兴趣,将真实与虚拟地点链接起来。受到自然主义者兼作家Boonsong Lekagul博士的作品《假如我是一只年轻的印度野牛》启发,艺术家创建了一个虚拟现实模拟环境。艺术家邀请观众们穿越草原和各种自然景观,然而,走过一段路后,观众们就会听到枪声,随后倒地。艺术家运用当代工具构建自然场景,通过黑色幽默促使观众反思当今时代通过虚拟现实才能了解大自然的现实。 平衡:我们所处环境的平衡点使得游离于泰国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群体和少数族群的存在及重要性显现出来。 道·瓦西克斯律于2012-2022年拍摄的摄影作品《少数民族的临时户外写真工作室》复刻了殖民时代的资料记录过程,开设流动摄影棚收集少数民族相关信息。艺术家对他们的服饰穿着进行图像学研究,记录少数民族着装风格的变化,观察他们如何在传统与时下的流行时尚之间寻求平衡,得以形成一种新的身份。 新生代艺术家纳拉法特·萨卡托恩萨普在2017-2022年创作的作品《被忽视的联结》和2021年的作品《请允许我表达我自己》中,运用象征性交流手法,将鲜花作为反映艺术家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它同时也象征着艺术家的创作环境(一所老学校)。艺术家借助鲜花这一符号袒露心扉。繁盛的鲜花与艺术家日常起居工作的空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鲜花不仅承载了艺术家的想法,还蕴藏着他的体验、感受、记忆等等。...

    求同存异/疑

    泰国当代艺术展

     

    2014年,非国会议员团体上台掌权,再一次彻底改变了泰国政治版图,整个国家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泰国性”这个词也获得了全新的涵义。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最近几年里,政治信仰分裂,两派对立的趋势变得更为鲜明、更具有挑战性、争论也变得更为激烈。封杀文化与控诉文化也随后被引入泰国,市民意识形态随之分裂为几大派系。随后,红牛帝国继承人驾车撞人后逃逸以及意大利泰国发展公司总裁猎杀黑豹两大案件,可谓火上浇油,激起舆论热议,质疑泰国司法体系的声浪令整个国家无言以对。席卷全国的学生运动促使人们关注教育、平权、学生制服、学生发型以及性骚扰等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的隐藏问题。从前,这些事情从未在社交媒体掀起波澜,遑论大规模传播。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向学校和讲师施加压力,促使后者对在学生们看来是权利运动的行为做出响应。新冠疫情及随之而来的封控隔离一度为这几年的社会浪潮按下“暂停”键,于是每个人都在此期间专注自我实现。上述社会和政治现象使得泰国人越来越重视政治正确。事实上,青年一代已经成为这场社会革命的主角,他们身在社会,从集体与个人两个方面对新常态概念提出质疑并加以重构。综上所述,泰国的转型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种种因素透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发挥影响。

     

    艺术、概念化与美学也遭到批判。视觉艺术家不得不寻找全新的美学身份,通过自己的视角映射现实。《求同存异/疑》展示了过去五年里泰国艺术家对艺术、传统和当代问题的全新诠释。《求同存异/疑》的策展理念将从怀疑主义、禁忌以及平衡这三个方面呈现意识形态变化。镜头与判断力是视觉艺术家模拟世界的工具。身为当代创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唤起好奇心,推动再评价,提升对于有违共识、传统与社会规范事件的敏感性。在界定艺术家群体新姿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处理社会、规范、政治和美学问题;在这段混乱时期,生命、人性、存在以及艺术等概念,同样能帮助我们修正世界。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是规避暴力与伤害,促成和平沟通的完美工具,都有助于避免损失。哪怕有违他人信念,艺术家也要摆出坚决的姿态,如实表达自己的理念。本次展览呈现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禁忌”,迫使观众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禁忌。毕竟,人们应当解构各类元素,透过视觉美学认识真实的世界。

     

    共有八位艺术家参加本次展览,他们与泰国当代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从多个维度反映并阐明众所周知的问题:1)怀疑主义 2)禁忌 3)平衡。

     

    • 怀疑主义:若是对传统、生活方式、信仰本身的存在及围绕它们产生的种种现象与信念提出质疑,就是对信仰传承产生怀疑,怀疑主义应运而生。当代艺术家试图养成批判性思维,用来拷问旧时流传的信仰,他们依托崭新的美学形式挑战主流社会信仰,继而在讨论中寻找传统信仰的根本意义。

    道·瓦西克斯律在2022年创作的最新作品《未被看见的艺术装置》质疑了画廊与博物馆的空间价值。各种材料与物件在美术馆的“灵韵”烘托之下,被赋予了艺术价值,但这些“现成品”是否能真正转化为艺术品?艺术家质疑了物品的材料价值是否能帮助其跻身艺术品行列,这些支撑材料又能否被视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

    受2019年的新冠疫情启发,查里特·普西里在2020年创作了《穿防护服的骑士》系列作品。封控隔离期间,他细心观察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接触的情况,也看到了阻挠人际交往的事物及其背后隐藏的意义。艺术家利用新冠病毒的防护措施,将其与男女之爱相联系,重现疫情之前的人际互动。然而,该系列最后一幅图像里出现了埋葬尸体的场景。深受感动之余,也让我们反思人类的存在,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由于人类天生就是社会动物,最后,我们会发出疑问:如今的我们是否还能建立起曾经拥有过的牢固关系?

     

    皮亚塔·赫玛塔特带来了从2018年延续至今的作品系列《弹道学》。艺术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五花八门的枪支,借助剖面图、火药爆炸产生的烟雾和子弹碎片等多种形式,观察美丽与暴力这对矛盾体。艺术家质疑了枪支作为武器,同时具有美和暴力两种属性。任何事物,哪怕是枪支,都具有一种内在美。武器同时依赖于科学与美学的知识建构。然而,武器究竟是美的化身还是死亡的使者,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对武器的使用或积极、或消极。因此,艺术家对此进行反思,质询暴力究竟源自物品,还是源自人。

    • 禁忌:反叛是当代艺术家的基本态度,他们想摆脱社会规则、习俗、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哲学的种种桎梏。艺术界的反叛则是表达另类观点,在当代艺术媒体的帮助下,公开提出异议并寻求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艺术家仍然可以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意义深远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与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看法并不一致。

     

    皮亚拉·皮亚庞维瓦2019年的影像作品《粒子》不仅探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也讲述了移民和外国劳工的故事。影片中,艺术家探究如何通过炸开山脉采掘建设城市所需的石灰石。城市大发展掩盖了诸多问题,比如:发展的代价是破坏自然资源,城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如何达到平衡等等。艺术家同样在2021年的作品《我们该何去何从?》中揭露了一长串现实:物欲至上的消费者社会以及消费主义暴买行为、新冠时期人际关系的崩塌、经济崩溃、自然资源枯竭的恶果一天比一天更直观。摆在艺术家和我们眼前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卡蒙拉克·苏恰的作品《红莲》(2019年)和《蓝色幻想》(2022年)探讨了女性主义、口述史、个人叙事和保守风气等议题。艺术家在摄影中建构自己的观点,指出了泰国历史叙事在不同地区、乃至家庭层面的不一致性,并质疑了泰国民俗故事中,女性角色总是遭受暴力侵害这一现象。

    最终,卡蒙拉克籍由虚实交织的人物与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压迫”作为一种负面的泰国民族特征,半虚构式地呈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女性处境。

     

    新生代艺术家玛丽·帕基尼在2022年的作品《人造自然》中顺应自己对生态学的兴趣,将真实与虚拟地点链接起来。受到自然主义者兼作家Boonsong Lekagul博士的作品《假如我是一只年轻的印度野牛》启发,艺术家创建了一个虚拟现实模拟环境。艺术家邀请观众们穿越草原和各种自然景观,然而,走过一段路后,观众们就会听到枪声,随后倒地。艺术家运用当代工具构建自然场景,通过黑色幽默促使观众反思当今时代通过虚拟现实才能了解大自然的现实。

     

    • 平衡:我们所处环境的平衡点使得游离于泰国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群体和少数族群的存在及重要性显现出来。

     

    道·瓦西克斯律于2012-2022年拍摄的摄影作品《少数民族的临时户外写真工作室》复刻了殖民时代的资料记录过程,开设流动摄影棚收集少数民族相关信息。艺术家对他们的服饰穿着进行图像学研究,记录少数民族着装风格的变化,观察他们如何在传统与时下的流行时尚之间寻求平衡,得以形成一种新的身份。

     

    新生代艺术家纳拉法特·萨卡托恩萨普在2017-2022年创作的作品《被忽视的联结》和2021年的作品《请允许我表达我自己》中,运用象征性交流手法,将鲜花作为反映艺术家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它同时也象征着艺术家的创作环境(一所老学校)。艺术家借助鲜花这一符号袒露心扉。繁盛的鲜花与艺术家日常起居工作的空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鲜花不仅承载了艺术家的想法,还蕴藏着他的体验、感受、记忆等等。

     

    新生代艺术家让娜·彭扬·拉苏斯对电影制作过程感兴趣。她于2019年参加了“早期项目#4”,并凭借单频影像《用耳朵看》斩获奖项。艺术家并未直接提及听障人士,而是用手语提出问题,探讨交流的视觉形式是如何形成的。艺术家同样关注从视觉化中衍生的语言形式,探究如何通过视觉感知激发情绪、感觉、意义和其他复杂问题。此外,这件作品也是对观众能否通过手语感知艺术家的叙事的试验性尝试。

     

    禁忌/反叛、社会问题、性别议题、亚文化、离散、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性,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呈现了各自心目中的美学与理想。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活力四射的泰国当代艺术现场带到观众面前,协助观众了解泰国当代艺术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感受当代的概念化进程。本次展览也是一个平台,邀请观众积极参与,围绕艺术理论、哲学和信仰等主题交换看法,与泰国独特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

  • 策展人:谢晋财 谢晋财,又名Kong,现任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展览部主管。他毕业于清迈大学绘画系,随后前往巴黎第八大学深造,2007年获当代艺术和新媒体硕士学位。谢晋财在泰国当代艺术领域涉猎颇广,既是活跃的艺术家和艺术学者,也是独立策展人和研究员。他在十年间数次担任客座教授,并管理大学艺术中心。2010年-2013年,他被任命为残疾人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这段经历使他对艺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也对原生艺术产生了兴趣。2012年,他在日本福冈亚洲艺术中心担任驻地策展人,驻地项目是一系列围绕残疾这一议题展开的当代动画。 2022年,谢晋财最近的策展实践专注于现代泰国艺术景观。他与泰国艺术收藏家协会(TACA)合作,在曼谷艺术文化中心策划了展览《交叉转换 II: 关系的本质》,泰国其他公共/私营组织与私人藏家也为本次展览出借藏品。 作为艺术家,谢晋财的创作往往来自于他的亲身体验、或是关于世界各地引起他注意的议题。21世纪人类共同的行为、信仰及态度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试图探索这些行为、信仰和态度如何对文化领域的问题、疑惑、怀疑或交流产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创作并不刻意期待任何结果,而是更多地依靠研究的自然走向、学习与可能性。

    策展人:谢晋财

     

    谢晋财,又名Kong,现任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展览部主管。他毕业于清迈大学绘画系,随后前往巴黎第八大学深造,2007年获当代艺术和新媒体硕士学位。谢晋财在泰国当代艺术领域涉猎颇广,既是活跃的艺术家和艺术学者,也是独立策展人和研究员。他在十年间数次担任客座教授,并管理大学艺术中心。2010年-2013年,他被任命为残疾人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这段经历使他对艺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也对原生艺术产生了兴趣。2012年,他在日本福冈亚洲艺术中心担任驻地策展人,驻地项目是一系列围绕残疾这一议题展开的当代动画。

     

    2022年,谢晋财最近的策展实践专注于现代泰国艺术景观。他与泰国艺术收藏家协会(TACA)合作,在曼谷艺术文化中心策划了展览《交叉转换 II: 关系的本质》,泰国其他公共/私营组织与私人藏家也为本次展览出借藏品。

     

    作为艺术家,谢晋财的创作往往来自于他的亲身体验、或是关于世界各地引起他注意的议题。21世纪人类共同的行为、信仰及态度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试图探索这些行为、信仰和态度如何对文化领域的问题、疑惑、怀疑或交流产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创作并不刻意期待任何结果,而是更多地依靠研究的自然走向、学习与可能性。

  • 曼谷艺术文化中心 曼谷艺术文化中心(BACC)成立于2008年。这是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多元化创意中心。艺术中心共计12层楼,设有艺术展览空间、表演空间、图书馆、会议室、保育服务中心等丰富多彩的配套设施,还配置了独具特色的商店和餐厅。曼谷艺术文化中心旨在为当代艺术打造适配的基础设施,提升艺术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权重。自2008年首次开放以来,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社群的参观者:遵循传统者、当代主义爱好者、以及崇尚生活方式的人群。每个人都能免费接触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开设的文化项目。我们的艺术项目并不局限于视觉艺术,还涵盖剧场、电影、音乐,文学领域。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已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和观众在这里相遇,各类媒介在这里碰撞,开启全新的对话。

    曼谷艺术文化中心

     

    曼谷艺术文化中心(BACC)成立于2008年。这是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多元化创意中心。艺术中心共计12层楼,设有艺术展览空间、表演空间、图书馆、会议室、保育服务中心等丰富多彩的配套设施,还配置了独具特色的商店和餐厅。曼谷艺术文化中心旨在为当代艺术打造适配的基础设施,提升艺术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权重。自2008年首次开放以来,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社群的参观者:遵循传统者、当代主义爱好者、以及崇尚生活方式的人群。每个人都能免费接触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开设的文化项目。我们的艺术项目并不局限于视觉艺术,还涵盖剧场、电影、音乐,文学领域。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已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和观众在这里相遇,各类媒介在这里碰撞,开启全新的对话。

  • 查里特·普西里,《重负》,2021年。展览级超平滑钡基相纸,53 cm x 8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道·瓦西克斯律,《解构》,2022年。展览级超平滑钡基相纸,53 cm x 8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让娜·彭扬·拉苏斯,《用耳朵看》,2021年。数字化模拟胶片,单频录像,有声,9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卡蒙拉克·苏恰,《成为信徒》,2019年。展览级艺术平滑纸,55 cm x 41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纳拉法特·萨卡托恩萨普,《被忽视的联结 No.16》,2017-2022年。展览级超平滑钡基相纸,30 cm x 43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皮亚塔·赫玛塔特,《子弹 07》,2018-2022年。展览级艺术平滑纸,64 cm x 8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玛丽·帕基尼,《某个池塘》,2022年。3D渲染,数字绘画,超平滑钡基相纸,50 cm x 75 cm。图片由Warin Lab 当代艺廊提供。

  • 皮拉亚·皮亚庞维瓦,《我们该何去何从?》,2021年。单频录像,有声,21分2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