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力为 客夜 “客夜”,既是时间的幽暗之所,也是身份的悬置状态。 这个题目也串联起了余力为作为导演和摄影师的平行世界。从电影《小武》开始,余力为与贾樟柯开始了长时间的合作,小人物的状态与边缘人群及时代废墟空间的排演成了他的主线,即使在他转型做导演的电影《天上人间》里,这条主线始终没有改变。 本次展览展出余力为三个部分的作品,第一部分展出他心仪已久的香港观塘区一个过街天桥的图像;第二部分是他延续自己拍摄电影美学所拍摄的空间与人的合成照片;第三部分是其拍摄电影的部分经典镜头和里面夹杂的时代记忆的无限循环往复的GIF图像。 在他就香港观塘区一个过街天桥的夜景拍摄的图像里,奔突的人让整个图像显得悬疑,静态图像的已有结构恰似走马灯装置,也如同鬼魂游荡。余力为把电影里的蒙太奇变换成图像学中的“好邻居”原则,两三张甚至多张具有相关性的图像的并置,比如一个穿蓝衣服的女性右手握刀,和高架桥桥墩上穿蓝色制服的女性招贴进行并置,看似没有事实上的衍生关系,实则互相掀起叙事的波澜。有些并置是有时间线关系的,有些似乎没有,但跨时空的并置总是很到位。图像与图像之间的缝隙决定了这些图像的并置顺序可以被更换,进而产生更多的开放性和叙事张力。 而GIF动图,分别来自于《三峡好人》《天上人间》等电影,短则一个回眸,长则是一个状态性的片段,经过作者后期编辑处理后,正向播放结束马上开始倒放,没有结束,循环往复,这既是时间的永生,也是图像的叙事闭环,不可遏止,万劫不复,像一条追咬自己尾巴的蛇。这些GIF动图中,有人物的动作表情片段、电影入场券以及具有时代感的纸币特写、烟盒以等核心图像的过场,它们几乎从电影的经典场面变成了展览中属于无产者的“坏图像”,没有身份,容易遗失,但却易于共情和传播。从媒介的属性来讲,它是自媒体时代的快捷表情和社交疗法,而余力为将其运用到图像与时间的考察之中。 余力为作品中的空间处理,很多建立在时间的维度上,是空间选择时间,也是空间引领叙事,尤其是以夜晚为主,旅店、楼梯、浴室、灯光惨白的天桥等空阔的场景中,人大多是以个体出现,不是目标清晰的行走,而是失魂的游荡。他关注夜色里的社会镜像和鬼魂的群像,既是哀悼,也由此建立了一种鬼魂社会学的拷问机制。 对于那些被作者并置的静态图像,余力为都有不俗的命名,比如客夜故人、漫恶、灯娥、凶兆、甚至是与库布里克电影同名的“闪灵”,这些图像作品的命名,似乎暗合着旅途与死亡,充斥着恐惧与不安,疲惫和无所适从,成为一种现实的悬置状态。 夜游,是摄影的巫术,因为此刻,世界有如暗房。而我们追溯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追溯这个还原失魂的前夜。从这个角度看,余力为的创作,是一种打捞,试图将那些从现实世界坠落的人带回梦境。这差不多就是安德烈-巴赞所说的“木乃伊情结”,也就是“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的长河中掘住生灵”。 总体来讲,当我们从白天进入暗黑又微光浮现的展厅,就像进入了一个下沉的世界,历史的地底下,观众面临着从现实世界失重的危机。在这里,历史的洞穴中,岩层里的积液汹涌而来,这另类历史的积液里携带着记忆、闯荡、迁徙、流动、创伤、工业、游荡,组成这些在集体记忆中嵌套的个人史。

    余力为

    客夜

     

    “客夜”,既是时间的幽暗之所,也是身份的悬置状态。
     
    这个题目也串联起了余力为作为导演和摄影师的平行世界。从电影《小武》开始,余力为与贾樟柯开始了长时间的合作,小人物的状态与边缘人群及时代废墟空间的排演成了他的主线,即使在他转型做导演的电影《天上人间》里,这条主线始终没有改变。
     
    本次展览展出余力为三个部分的作品,第一部分展出他心仪已久的香港观塘区一个过街天桥的图像;第二部分是他延续自己拍摄电影美学所拍摄的空间与人的合成照片;第三部分是其拍摄电影的部分经典镜头和里面夹杂的时代记忆的无限循环往复的GIF图像。
     
    在他就香港观塘区一个过街天桥的夜景拍摄的图像里,奔突的人让整个图像显得悬疑,静态图像的已有结构恰似走马灯装置,也如同鬼魂游荡。余力为把电影里的蒙太奇变换成图像学中的“好邻居”原则,两三张甚至多张具有相关性的图像的并置,比如一个穿蓝衣服的女性右手握刀,和高架桥桥墩上穿蓝色制服的女性招贴进行并置,看似没有事实上的衍生关系,实则互相掀起叙事的波澜。有些并置是有时间线关系的,有些似乎没有,但跨时空的并置总是很到位。图像与图像之间的缝隙决定了这些图像的并置顺序可以被更换,进而产生更多的开放性和叙事张力。
     
    GIF动图,分别来自于《三峡好人》《天上人间》等电影,短则一个回眸,长则是一个状态性的片段,经过作者后期编辑处理后,正向播放结束马上开始倒放,没有结束,循环往复,这既是时间的永生,也是图像的叙事闭环,不可遏止,万劫不复,像一条追咬自己尾巴的蛇。这些GIF动图中,有人物的动作表情片段、电影入场券以及具有时代感的纸币特写、烟盒以等核心图像的过场,它们几乎从电影的经典场面变成了展览中属于无产者的“坏图像”,没有身份,容易遗失,但却易于共情和传播。从媒介的属性来讲,它是自媒体时代的快捷表情和社交疗法,而余力为将其运用到图像与时间的考察之中。
     
    余力为作品中的空间处理,很多建立在时间的维度上,是空间选择时间,也是空间引领叙事,尤其是以夜晚为主,旅店、楼梯、浴室、灯光惨白的天桥等空阔的场景中,人大多是以个体出现,不是目标清晰的行走,而是失魂的游荡。他关注夜色里的社会镜像和鬼魂的群像,既是哀悼,也由此建立了一种鬼魂社会学的拷问机制。
     
    对于那些被作者并置的静态图像,余力为都有不俗的命名,比如客夜故人、漫恶、灯娥、凶兆、甚至是与库布里克电影同名的“闪灵”,这些图像作品的命名,似乎暗合着旅途与死亡,充斥着恐惧与不安,疲惫和无所适从,成为一种现实的悬置状态。

     

    夜游,是摄影的巫术,因为此刻,世界有如暗房。而我们追溯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追溯这个还原失魂的前夜。从这个角度看,余力为的创作,是一种打捞,试图将那些从现实世界坠落的人带回梦境。这差不多就是安德烈-巴赞所说的“木乃伊情结”,也就是“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的长河中掘住生灵”。

     

    总体来讲,当我们从白天进入暗黑又微光浮现的展厅,就像进入了一个下沉的世界,历史的地底下,观众面临着从现实世界失重的危机。在这里,历史的洞穴中,岩层里的积液汹涌而来,这另类历史的积液里携带着记忆、闯荡、迁徙、流动、创伤、工业、游荡,组成这些在集体记忆中嵌套的个人史。

  • 艺术家:余力为 余力为,中国电影人,1966年生于香港,是一位电影导演和视觉艺术家。他导演的故事片有:《天上人间》(1999,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明日天涯》(2003,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以及《荡寇》(2008,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 在三十年的电影摄影师生涯中,他拍摄了贾樟柯迄今为止的所有影片,也曾与许鞍华和娄烨共事。余力为曾获得诸多国际奖项,包括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2008)和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2004)等多项国际大奖。 余力为的影像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电影气息,游走在感官派小说和纪实报道、低俗桥段和当代视野之间,隐含着呼之欲出的叙事暗示。

    余力为的肖像

    艺术家:余力为

     

    余力为,中国电影人,1966年生于香港,是一位电影导演和视觉艺术家。他导演的故事片有:《天上人间》(1999,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明日天涯》(2003,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以及《荡寇》(2008,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

     

    在三十年的电影摄影师生涯中,他拍摄了贾樟柯迄今为止的所有影片,也曾与许鞍华和娄烨共事。余力为曾获得诸多国际奖项,包括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2008)和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2004)等多项国际大奖。

     

    余力为的影像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电影气息,游走在感官派小说和纪实报道、低俗桥段和当代视野之间,隐含着呼之欲出的叙事暗示。

  • 策展人:海杰 海杰,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燕京理工学院和昆明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曾受邀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及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评委(2017),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2019)、首届金熊猫摄影艺术奖评委(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奖”评委(2019)、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评委(2021)、丽水摄影节评委(2021)、“青年艺术100”评委(2022)、三影堂“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导师(2022)等国内外多个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作为策展人,海杰曾策划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首届AMNUA摄影展“刷屏/劳作”(2018)、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2020)、年代美术馆“眼保健操”当代影像展(2023)等多个重要大型学术展览。 出版有《照镜子的人》(2012)、《表态》(2013)、《屏幕生存》(2016)、《追逐图像的人》(2022)等多部著作。 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亦是全球华语摄影奖项“1839摄影奖”联合发起人兼学术总监。

    余力为的肖像

    策展人:海杰

     

    海杰,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燕京理工学院和昆明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曾受邀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及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评委(2017),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2019)、首届金熊猫摄影艺术奖评委(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奖”评委(2019)、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评委(2021)、丽水摄影节评委(2021)、“青年艺术100”评委(2022)、三影堂“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导师(2022)等国内外多个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作为策展人,海杰曾策划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首届AMNUA摄影展“刷屏/劳作”(2018)、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2020)、年代美术馆“眼保健操”当代影像展(2023)等多个重要大型学术展览。

     

    出版有《照镜子的人》(2012)、《表态》(2013)、《屏幕生存》(2016)、《追逐图像的人》(2022)等多部著作。

     

    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亦是全球华语摄影奖项“1839摄影奖”联合发起人兼学术总监。

  • 余力为,《传染 3》。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力为,《客夜故人5》。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力为,《客夜故人6》。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力为,《客夜故人7》。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力为,《赤色高架 2》。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力为,《官塘升天》。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力为,《迷魂记 No.3》。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