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丹 采风:风的若干采样 沙尘暴往哪里去? 在上古时代,“采风”是一种治理手段,中央政府定期派官员去地方采集歌谣,观民风以知其得失。这里的“风”可以被理解为大气中的风、社会的风俗和人的风范、自然的风景、或是民歌。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左翼诗歌运动到火热的50-80年代,文学和艺术工作者响应号召“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时期的“采风”运动尝试调和个人创作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让创作者成为生产环节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将“采风”视为一套具有审美价值和信息反馈机制的系统,它将生产性置于作者性和原创性之上。在展览的入口处,李丹的影像装置《关于bulbul的一首诗》记录了一次采风的亲身经历。那是一个“作品”诞生的纯粹时刻、一个民间艺人和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的时刻。“采风”,或者说,采样,是艺术家的工作模式,采样及其提出的纯粹性问题是她的工作对象。 李丹在散文电影《噪音去除》中,把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被机器视觉、人机交互界面和算法垄断的时代称作“干燥世界”。她认为,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个世界使用的幻术:设置一套区分信号和噪音的采样标准,以筛除无用的、造成干扰的元素,最终生成一个无噪点的、平滑的、融贯的“超真实”表面。通过将沙这种经常被忽视、却又无孔不入的质料与信息系统中的噪音关联起来,李丹将物质世界中的“提纯”(Purification)行为与数字世界中的去噪行为放在同一平面上讨论。像是在实施一场不纯粹性的“复仇”,沙尘暴不仅掠过了地图与疆域,也吹入了孕育着数字世界基础设施的无尘室;漫天黄沙之下,闪烁着一些无法被遮掩的东西,比如防沙纱巾上点缀的亮片,从低像素地图中跃出的无名星芒。在同名空间装置中,艺术家使用了数字图片、摄影器材、织物、报废的电脑屏幕等多种材料,意在为光滑的虚拟世界添加一些故障和痕迹。 风、沙和噪音的线索延续到了她的新作《更多的风,噪音风I》中。故事发生在一个处于数字化进程中的“边缘”地带,人、牧群与沙漠的空间关系以及传统的地方知识正在被卫星定位系统重新部署;同时,沙尘没有停下其改造自然地貌、掩盖城市发展和生物活动轨迹的脚步。噪音无法被根除,正如安装在沙漠动物身上的芯片并无法教导它们改变其求生的本能。艺术家将她所理解的遥感时代地貌的噪音形态表现为一个幽暗的盐碱滩3D模型,同时将只有沙漠能提供的,迷失方向、诗意和神圣体验寄托其中。 文/陈旻

    李丹

    采风:风的若干采样

     

    沙尘暴往哪里去?

     

    在上古时代,“采风”是一种治理手段,中央政府定期派官员去地方采集歌谣,观民风以知其得失。这里的“风”可以被理解为大气中的风、社会的风俗和人的风范、自然的风景、或是民歌。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左翼诗歌运动到火热的50-80年代,文学和艺术工作者响应号召“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时期的“采风”运动尝试调和个人创作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让创作者成为生产环节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将“采风”视为一套具有审美价值和信息反馈机制的系统,它将生产性置于作者性和原创性之上。在展览的入口处,李丹的影像装置《关于bulbul的一首诗》记录了一次采风的亲身经历。那是一个“作品”诞生的纯粹时刻、一个民间艺人和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的时刻。“采风”,或者说,采样,是艺术家的工作模式,采样及其提出的纯粹性问题是她的工作对象。

     

    李丹在散文电影《噪音去除》中,把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被机器视觉、人机交互界面和算法垄断的时代称作“干燥世界”。她认为,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个世界使用的幻术:设置一套区分信号和噪音的采样标准,以筛除无用的、造成干扰的元素,最终生成一个无噪点的、平滑的、融贯的“超真实”表面。通过将沙这种经常被忽视、却又无孔不入的质料与信息系统中的噪音关联起来,李丹将物质世界中的“提纯”(Purification)行为与数字世界中的去噪行为放在同一平面上讨论。像是在实施一场不纯粹性的“复仇”,沙尘暴不仅掠过了地图与疆域,也吹入了孕育着数字世界基础设施的无尘室;漫天黄沙之下,闪烁着一些无法被遮掩的东西,比如防沙纱巾上点缀的亮片,从低像素地图中跃出的无名星芒。在同名空间装置中,艺术家使用了数字图片、摄影器材、织物、报废的电脑屏幕等多种材料,意在为光滑的虚拟世界添加一些故障和痕迹。

     

    风、沙和噪音的线索延续到了她的新作《更多的风,噪音风I》中。故事发生在一个处于数字化进程中的“边缘”地带,人、牧群与沙漠的空间关系以及传统的地方知识正在被卫星定位系统重新部署;同时,沙尘没有停下其改造自然地貌、掩盖城市发展和生物活动轨迹的脚步。噪音无法被根除,正如安装在沙漠动物身上的芯片并无法教导它们改变其求生的本能。艺术家将她所理解的遥感时代地貌的噪音形态表现为一个幽暗的盐碱滩3D模型,同时将只有沙漠能提供的,迷失方向、诗意和神圣体验寄托其中。

     

    文/陈旻

  • 艺术家:李丹 李丹目前的创作媒介包括视频、摄影、3D模拟、声音、互动网站、电子游戏、装置。她的实践结合了空间研究以及对媒介的反思。她对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空间感兴趣,这些空间似乎永远无法抵达,但又有迹可循。通过这样的空间,她的艺术项目探讨地理想象的变迁、东方主义的异国情调、凝视的结构。她最近的项目关于成像和声音媒介中的噪音、真实和虚拟之间的边界,以及地貌是怎样在这样的噪音中被建构起来的。

    李丹的肖像

    艺术家:李丹

     

    李丹目前的创作媒介包括视频、摄影、3D模拟、声音、互动网站、电子游戏、装置。她的实践结合了空间研究以及对媒介的反思。她对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空间感兴趣,这些空间似乎永远无法抵达,但又有迹可循。通过这样的空间,她的艺术项目探讨地理想象的变迁、东方主义的异国情调、凝视的结构。她最近的项目关于成像和声音媒介中的噪音、真实和虚拟之间的边界,以及地貌是怎样在这样的噪音中被建构起来的。

  • 策展人:陈旻 策展人,艺术学博士,曾留法十年,现任职于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她的研究方向包含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超现实主义与欧洲艺术先锋派等,近年策划的展览有《夜间剧作》(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项目)、《造世练习》(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有时你的双腿让酣睡的波浪移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游戏社会:狼、猞猁和蚁群》(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文章见刊于《新美术》《艺术界LEAP》《信睿周报》《艺术当代》《澎湃》《黑齿》《中国游戏研究》等,近期有多本艺术史译著出版。

    陈旻的肖像

    策展人:陈旻

     

    策展人,艺术学博士,曾留法十年,现任职于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她的研究方向包含新媒体艺术、艺术科技、超现实主义与欧洲艺术先锋派等,近年策划的展览有《夜间剧作》(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项目)、《造世练习》(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有时你的双腿让酣睡的波浪移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游戏社会:狼、猞猁和蚁群》(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文章见刊于《新美术》《艺术界LEAP》《信睿周报》《艺术当代》《澎湃》《黑齿》《中国游戏研究》等,近期有多本艺术史译著出版。

  •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丹,《噪音去除》,2022年。单屏录像,33分09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