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间自己的房间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公益基金会”携手,共同打造展览《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一场融合家庭与女性空间的独特展示,与公益基金对于女性群体的关切相呼应,旨在唤起对女性创作者的关注,探讨更多的“她们”在创造性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次展览的主题汲取自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在文中留下了影响此后一个多世纪的言辞:“千百年来,妇女一直坐在屋内,时至今日,这房间的四壁早已浸透了她们的创造力。”[1]女性憧憬着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可能是一张干净的书桌、一间自由穿行的卧室或客厅、一处隐秘而可以独立思考的居所。伍尔夫强调的是女性拥有个人空间的象征意义——女性将为自我构筑更深邃的内在世界,这也是本次展览希望带领观众进入的空间,它是一场亲密的邂逅,是私密与公共性共在的现场。 展览选取艺术家陈清扬、施亦琳、王怡然和严佳林的作品,这四位创作者带来家庭与关系、生活与自然的视觉影像,贯穿于房间、浴室、客厅和餐厅等不同的居家情境。我们试图营造一个轻盈、灵动、多感官系统的女性空间,充分展现了空间诗学的个人想象。严佳林触发的是对过往家人生活痕迹的重访,时空和记忆交织重叠;陈清扬围绕着触碰这一亲密瞬间,柔和的影调透露着她对于关系的理解;施亦琳记录着去年长时间困于家中,感官和情绪恣意弥漫进入生活,有如鲜切花和蔬菜野蛮生长的根茎;王怡然拍摄广袤天地间的呼喊与万籁俱静的私语,将耳朵的充盈和自然的诗意带回家中。 四位艺术家将女性共享的经验转化到视觉作品中,重构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从“家”出发,到无数个世界。加斯东·巴什拉曾在《空间的诗学》中讨论到,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家”的意象反映了孤独或热情的意象,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家也在重构着我们。[2]观众将带着解开想象与感知的钥匙进入“家”中,把实体化空间的六面墙拆解,将一个坚固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为一个流动的心理空间,去看见由女性赋予和创造的生命力。 [1]《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著。1929年首次出版,是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著作,提出女性想要独立写作,必须每年有五百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从女性主义诗学的视角探讨了女性创作的必要条件。 [2]《空间的诗学》,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著,他从现象学展开对建筑空间的思考。 文/肖瑞昀

    一间自己的房间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公益基金会”携手,共同打造展览《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一场融合家庭与女性空间的独特展示,与公益基金对于女性群体的关切相呼应,旨在唤起对女性创作者的关注,探讨更多的“她们”在创造性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次展览的主题汲取自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在文中留下了影响此后一个多世纪的言辞:“千百年来,妇女一直坐在屋内,时至今日,这房间的四壁早已浸透了她们的创造力。”[1]女性憧憬着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可能是一张干净的书桌、一间自由穿行的卧室或客厅、一处隐秘而可以独立思考的居所。伍尔夫强调的是女性拥有个人空间的象征意义——女性将为自我构筑更深邃的内在世界,这也是本次展览希望带领观众进入的空间,它是一场亲密的邂逅,是私密与公共性共在的现场。

     

    展览选取艺术家陈清扬、施亦琳、王怡然和严佳林的作品,这四位创作者带来家庭与关系、生活与自然的视觉影像,贯穿于房间、浴室、客厅和餐厅等不同的居家情境。我们试图营造一个轻盈、灵动、多感官系统的女性空间,充分展现了空间诗学的个人想象。严佳林触发的是对过往家人生活痕迹的重访,时空和记忆交织重叠;陈清扬围绕着触碰这一亲密瞬间,柔和的影调透露着她对于关系的理解;施亦琳记录着去年长时间困于家中,感官和情绪恣意弥漫进入生活,有如鲜切花和蔬菜野蛮生长的根茎;王怡然拍摄广袤天地间的呼喊与万籁俱静的私语,将耳朵的充盈和自然的诗意带回家中。

     

    四位艺术家将女性共享的经验转化到视觉作品中,重构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从“家”出发,到无数个世界。加斯东·巴什拉曾在《空间的诗学》中讨论到,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家”的意象反映了孤独或热情的意象,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家也在重构着我们。[2]观众将带着解开想象与感知的钥匙进入“家”中,把实体化空间的六面墙拆解,将一个坚固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为一个流动的心理空间,去看见由女性赋予和创造的生命力。

     

    [1]《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著。1929年首次出版,是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著作,提出女性想要独立写作,必须每年有五百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从女性主义诗学的视角探讨了女性创作的必要条件。

    [2]《空间的诗学》,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著,他从现象学展开对建筑空间的思考。

     

    文/肖瑞昀

  • 艺术家:陈清扬 陈清扬(b.1995),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纯艺术硕士,独立摄影师,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伦敦。作品曾参加三影堂无界展览(2022),伦敦摄影博览会 Photo London(2021),奥克兰摄影节 Auckland Festival of Photography (2021),韩国光州艺术节 Gwangju international Art Fair(2020)等。她的作品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研究女性表达中超越传统性别的感官理解。基于触觉感知,捕捉动作、身体与个人情绪之间的关系,用影像来回应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

    陈清扬的肖像

    艺术家:陈清扬

     

    陈清扬(b.1995),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纯艺术硕士,独立摄影师,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伦敦。作品曾参加三影堂无界展览(2022),伦敦摄影博览会 Photo London(2021),奥克兰摄影节 Auckland Festival of Photography (2021),韩国光州艺术节 Gwangju international Art Fair(2020)等。她的作品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研究女性表达中超越传统性别的感官理解。基于触觉感知,捕捉动作、身体与个人情绪之间的关系,用影像来回应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

  • 艺术家:施亦琳 施亦琳,199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她的摄影实践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擅长用隐喻性的视觉语言,捕捉平凡之外的不日常瞬间,试图透过表象探索存在本质。 她的作品曾在伦敦Saatchi Gallery,Arthill Gallery,阿德莱德Rabbit Hutch Photography,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上海马利美术馆,尚艺画廊,珠海无界美术馆等海内外多地展出,并刊登于《数码摄影》,《阿那亚邮报》,伦敦《Source》,FOTO视频等媒体平台。2023年与无像Imageless合作出版摄影zine《微粒》。

    施亦琳的肖像

    艺术家:施亦琳

     

    施亦琳,199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她的摄影实践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擅长用隐喻性的视觉语言,捕捉平凡之外的不日常瞬间,试图透过表象探索存在本质。

     

    她的作品曾在伦敦Saatchi Gallery,Arthill Gallery,阿德莱德Rabbit Hutch Photography,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上海马利美术馆,尚艺画廊,珠海无界美术馆等海内外多地展出,并刊登于《数码摄影》,《阿那亚邮报》,伦敦《Source》,FOTO视频等媒体平台。2023年与无像Imageless合作出版摄影zine《微粒》。

  • 艺术家:王怡然 王怡然是一位活跃于北京和纽约的视觉创意工作者。她以静观者的视角审视和探究文化,时间,历史对于社会的影响。她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鼓励他人思考当前的社会议题。 王怡然于纽约大学获交互媒体专业硕士学位,于帕森斯艺术学院获摄影专业学士学位。作品曾在厦门、纽约、罗马、威尼斯和马德里展出。

    王怡然的肖像

    艺术家:王怡然

     

    王怡然是一位活跃于北京和纽约的视觉创意工作者。她以静观者的视角审视和探究文化,时间,历史对于社会的影响。她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鼓励他人思考当前的社会议题。

     

    王怡然于纽约大学获交互媒体专业硕士学位,于帕森斯艺术学院获摄影专业学士学位。作品曾在厦门、纽约、罗马、威尼斯和马德里展出。

  • 艺术家:严佳林 严佳林,1992年生于中国福州。她的摄影主要围绕着个人和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展开,她总是试图通过摄影来探索记忆被抛弃的过程。她2016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金融分析专业。目前,她的主要工作围绕着摄影、策展、撰稿展开。 她的作品赢得了2023年首届女性纪实摄影基金会支持,并入围了2022年的Lensculture Critics' Choice Awards,日本IMA Next主题摄影奖等。她的作品被英国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加拿大Broad Magazine,法国Fisheye Magazine,以色列WUL Magazine等杂志收录推荐,并在纽约、罗马、茨城市等地展出。她于2022年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

    严佳林的肖像

    艺术家:严佳林

     

    严佳林,1992年生于中国福州。她的摄影主要围绕着个人和群体失去的记忆和情感展开,她总是试图通过摄影来探索记忆被抛弃的过程。她2016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金融分析专业。目前,她的主要工作围绕着摄影、策展、撰稿展开。

     

    她的作品赢得了2023年首届女性纪实摄影基金会支持,并入围了2022年的Lensculture Critics' Choice Awards,日本IMA Next主题摄影奖等。她的作品被英国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加拿大Broad Magazine,法国Fisheye Magazine,以色列WUL Magazine等杂志收录推荐,并在纽约、罗马、茨城市等地展出。她于2022年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

     

  • 策展人:肖瑞昀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影像理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传播专业学士,从事策展工作和影像评论写作。以策展探索影像边界,尤其关注青年创作者的艺术实践。 作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曾策划群展《南方以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以及二十多场艺术家个展,包含《刘珂&晃晃——那些流淌在时间里的光》《神思远——澄清宇宙》等,并统筹“三影堂无界艺术展”(2020-2023)等众多展览项目。 撰写的报道和评论文章曾在《数码摄影》《中国摄影》《Photo Art》等杂志发表。

    肖瑞昀的肖像 ©汪正翔

    策展人:肖瑞昀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影像理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传播专业学士,从事策展工作和影像评论写作。以策展探索影像边界,尤其关注青年创作者的艺术实践。

     

    作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曾策划群展《南方以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以及二十多场艺术家个展,包含《刘珂&晃晃——那些流淌在时间里的光》《神思远——澄清宇宙》等,并统筹三影堂无界艺术展2020-2023)等众多展览项目。

     

    撰写的报道和评论文章曾在《数码摄影》《中国摄影》《Photo Art》等杂志发表。

  • 合作机构 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 “一颗种子”寓意生命的开始、孕育希望,也期待累累硕果。 厦门市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于2018年8月1日在厦门市民政局登记成立。基金会为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目前为非公募基金会。资金主要使用方向为:面对家政从业者的助医、助学、助困及推动行业发展的公益性支出。目前,“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主要公益项目有:86家政员工节、Home+国际服务设计大赛、D23公益拍卖、安全骑行计划、疫情帮助计划、“我要一双鞋”、家政人员子女“迎新生”活动、扫把图书馆公益阅读计划、家政人员防性骚扰法律援助等。

    合作机构

    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

     

    “一颗种子”寓意生命的开始、孕育希望,也期待累累硕果。

     

    厦门市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于201881日在厦门市民政局登记成立。基金会为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目前为非公募基金会。资金主要使用方向为:面对家政从业者的助医、助学、助困及推动行业发展的公益性支出。目前,“一颗种子家政人员关爱基金会”主要公益项目有:86家政员工节、Home+国际服务设计大赛、D23公益拍卖、安全骑行计划、疫情帮助计划、“我要一双鞋”、家政人员子女“迎新生”活动、扫把图书馆公益阅读计划、家政人员防性骚扰法律援助等。

  • 王怡然,《呼喊与细语》系列,2023年。UV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阿那亚邮报赞助拍摄。

  • 王怡然,《呼喊与细语》系列,2023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阿那亚邮报赞助拍摄。

  • 施亦琳,《微粒》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施亦琳,《微粒》系列,2022年。UV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严佳林,《暗涌》系列,2021-2022年。UV打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严佳林,《暗涌》系列,2021-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陈清扬,《触碰是有记忆的》系列,2019-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陈清扬,《触碰是有记忆的》系列,2019-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