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镜子与招魂术 艺术家:马良 策展人 :郑梓煜 作为一个兼具着诗人和手艺人气质的艺术家,马良迷恋寓言与神话,迷恋旧时光与老物件,迷恋敏感、脆弱和神经质的琐屑日常。时间和记忆是他创作的恒常主题,多年创作中埋伏着多条交叉隐秘的线索,镜子是其中之一。镜子是关于虚幻、诡秘和生死的隐喻,这个展览便是对这条基于镜子的线索的梳理,串联起时间跨度近十年的三组作品。 拍摄《镜花水月》(Fantasy of Improbable)时,马良用一个皮腔把一面晚清的老镜子和照相机镜头组合起来,使这面已经开裂的镜子成为取景的中介,在佛教名刹泉州开元寺拍了这组作品,拍了竹子、菊花、桃花,也有佛像、殿宇,甚或有甲虫伏于镜面,与镜面的斑驳裂痕一起制造了观看的多层肌理。他取《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句为诠释,照片颇似视觉的偈语。 《彼岸花》(Faramite Flower-Poetry for unknow from old photos)里,马良用一台大幅面工业扫描仪来'拍摄'一批老上海无名者相片的照片,扫描不是获取图像素材的过程,而是一次成型的图像转译。玻璃板上的老相片以花为冢,旧物件或动物骸骨散落在旁,扫描灯管匀速滑过,像极了一场陌生人献给陌生人的招魂。 《事关生死的十四行诗》(Sonnet of Life and Death)拍摄的是典型的马良式装置,一种朋克与感伤的混合体,所不同的是相较过去那些作品的繁满,这次却是空疏得多,生死意象借助一道随时可能倾覆的界线维持着短暂的平衡,镜子的对称作为生与死虚实相映的隐喻。...

    诗,镜子与招魂术

     

    艺术家:马良

    策展人 :郑梓煜

     

    作为一个兼具着诗人和手艺人气质的艺术家,马良迷恋寓言与神话,迷恋旧时光与老物件,迷恋敏感、脆弱和神经质的琐屑日常。时间和记忆是他创作的恒常主题,多年创作中埋伏着多条交叉隐秘的线索,镜子是其中之一。镜子是关于虚幻、诡秘和生死的隐喻,这个展览便是对这条基于镜子的线索的梳理,串联起时间跨度近十年的三组作品。

    拍摄《镜花水月》(Fantasy of Improbable)时,马良用一个皮腔把一面晚清的老镜子和照相机镜头组合起来,使这面已经开裂的镜子成为取景的中介,在佛教名刹泉州开元寺拍了这组作品,拍了竹子、菊花、桃花,也有佛像、殿宇,甚或有甲虫伏于镜面,与镜面的斑驳裂痕一起制造了观看的多层肌理。他取《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句为诠释,照片颇似视觉的偈语。

    《彼岸花》(Faramite Flower-Poetry for unknow from old photos)里,马良用一台大幅面工业扫描仪来"拍摄"一批老上海无名者相片的照片,扫描不是获取图像素材的过程,而是一次成型的图像转译。玻璃板上的老相片以花为冢,旧物件或动物骸骨散落在旁,扫描灯管匀速滑过,像极了一场陌生人献给陌生人的招魂。

    《事关生死的十四行诗》(Sonnet of Life and Death)拍摄的是典型的马良式装置,一种朋克与感伤的混合体,所不同的是相较过去那些作品的繁满,这次却是空疏得多,生死意象借助一道随时可能倾覆的界线维持着短暂的平衡,镜子的对称作为生与死虚实相映的隐喻。

    "镜子"是寻常世界与异度空间交接的界面,马良借此营建独属于他的隐秘通道,在时间被加速记忆被碾磨的时代癫狂中,做着一意孤行的招魂术士。

  • 选自《彼岸花》系列作品,2020
  • 选自《彼岸花》系列作品,2020
  • 选自《彼岸花》系列作品,2020
  • 艺术家 马良 1972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自幼学习美术,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95年至2003年期间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2003年开始摄影创作,至今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30余场,参与重要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群展百余场。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提名、澳大利亚昆士兰IDAA(国际数码艺术奖)、英国伦敦第四届Spider国际黑白摄影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及艺术摄影类金奖、奥地利第八届Trierenberg超级摄影巡回赛(奥赛)杰出作品金奖和波兰华沙DN国际摄影奖专业类全景摄影金奖。 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将摄影工作室装入一辆卡车及一辆旅行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了结婚照、全家福风格的3万余张照片。项目报名参与人数超过两万,成为2012年当代摄影领域知名的艺术项目之一。该项目获成都当代影像馆颁发的首届金熊猫奖之中国十大杰出影像艺术家称号(2019);意大利A 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大奖摄影类银奖(2017);《新视线》年度艺术项目奖(2013)。 2014年到2017年,为向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曾经的戏剧导演致敬,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以等人身高木偶为角色的大型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于2019年于北美公映,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获得最佳摄影奖,洛杉矶亚太电影节Los Angeles 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最佳纪录片奖,纽约亚美国际电影节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纪录片奖,白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届最佳纪录片奖,新西兰DOCAGE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导演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佳片单元,美国纪录片协会年度作品TOP30。 2017年下半年,回到摄影创作领域,继续用摄影媒介进行创作。

    艺术家

    马良 

     

    1972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自幼学习美术,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95年至2003年期间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2003年开始摄影创作,至今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30余场,参与重要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群展百余场。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提名、澳大利亚昆士兰IDAA(国际数码艺术奖)、英国伦敦第四届Spider国际黑白摄影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及艺术摄影类金奖、奥地利第八届Trierenberg超级摄影巡回赛(奥赛)杰出作品金奖和波兰华沙DN国际摄影奖专业类全景摄影金奖。

     

    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将摄影工作室装入一辆卡车及一辆旅行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了结婚照、全家福风格的3万余张照片。项目报名参与人数超过两万,成为2012年当代摄影领域知名的艺术项目之一。该项目获成都当代影像馆颁发的首届金熊猫奖之中国十大杰出影像艺术家称号(2019);意大利A 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大奖摄影类银奖(2017);《新视线》年度艺术项目奖(2013)。

     

    2014年到2017年,为向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曾经的戏剧导演致敬,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以等人身高木偶为角色的大型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于2019年于北美公映,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获得最佳摄影奖,洛杉矶亚太电影节Los Angeles 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最佳纪录片奖,纽约亚美国际电影节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纪录片奖,白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届最佳纪录片奖,新西兰DOCAGE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导演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佳片单元,美国纪录片协会年度作品TOP30。

     

    2017年下半年,回到摄影创作领域,继续用摄影媒介进行创作。

     

  • 策展人 郑梓煜 1985年出生于汕头,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极光视觉首席策展人。曾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高级编辑、视觉周刊策划统筹编辑,财新传媒视觉顾问。现从事视觉传播研究、当代摄影研究及策展、艺术批评写作。 作为策展人与编辑,郑梓煜的研究及策展涉足了摄影作为社会记录与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媒介两种维度。2018年7月于上海零时艺术中心策划了《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展览(2018年11月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巡展,2019年11月中山大学巡展);2016-2018年与 Colin Pantall合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编辑了《Magnum China》(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品),2016年09月于深圳大学美术馆策展《马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2013年8月于大理国际影会策展《后遗症》,2013年11月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历史的底稿》,皆着眼于摄影揭示真相推动社会进步之可能。2020年6月出版《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于岭南美术馆策展《图像之间:摄影与绘画的纠缠》(与杨小彦联合策展),2015年11月于湖北美术馆策展《再影像:光的实验场》(与杨小彦、冀少锋联合策展),2014年9月于艺术广东策展《殊途:从广东出发》则是着眼于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媒介实验、边界探寻与融合。 曾获中国十佳图片编辑、广东省年度图片编辑奖,中国优秀摄影策展人飞马奖提名等荣誉。

    策展人 

    郑梓煜

    1985年出生于汕头,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极光视觉首席策展人。曾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高级编辑、视觉周刊策划统筹编辑,财新传媒视觉顾问。现从事视觉传播研究、当代摄影研究及策展、艺术批评写作。

     

    作为策展人与编辑,郑梓煜的研究及策展涉足了摄影作为社会记录与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媒介两种维度。2018年7月于上海零时艺术中心策划了《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展览(2018年11月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巡展,2019年11月中山大学巡展);2016-2018年与 Colin Pantall合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编辑了《Magnum China》(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品),2016年09月于深圳大学美术馆策展《马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2013年8月于大理国际影会策展《后遗症》,2013年11月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历史的底稿》,皆着眼于摄影揭示真相推动社会进步之可能。2020年6月出版《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于岭南美术馆策展《图像之间:摄影与绘画的纠缠》(与杨小彦联合策展),2015年11月于湖北美术馆策展《再影像:光的实验场》(与杨小彦、冀少锋联合策展),2014年9月于艺术广东策展《殊途:从广东出发》则是着眼于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媒介实验、边界探寻与融合。
    曾获中国十佳图片编辑、广东省年度图片编辑奖,中国优秀摄影策展人飞马奖提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