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的肖像 艺术家:李舸赴武汉团队 策展人 :顾铮 2020年2月20日,在武汉的新冠疫情无从预测何时会被控制住的情况下,李舸率4人(刘宇、柴选、曹旭、陈黎明)慨然受命,义无反顾奔赴疫情震中的武汉。在连如何做好自我防护都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李舸团队在武汉抗疫现场展开了'疯狂'的拍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出征使命的历史责任。正如李舸所说,'此次此刻不去高效记录,不去详尽书写,不去深情讴歌,就是最大的失职。' 历时66天,他们组织了近200位摄影师义务参与《为天使造像》的摄影项目中,转战武汉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为4.2万多名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员每人拍摄肖像照片,并尽可能多地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最终形成《见证》这部在未来说起武汉抗疫时绝对不可或缺的纪实摄影作品。 摄影的长项、强项就是实地记录,就是见证现场。作为迎疫而上的'逆行者',李舸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展开高强度的饱和拍摄,为出生入死的医疗队员留下了饱满的工作与形象记录。这个拍摄项目本身,需要勇气,也展现了勇气。这场拍摄,是中国摄影人对于严峻疫情的一种坚定回应,也是对于死亡威胁的一种勇敢挑战。 在拍摄的过程中,李舸注意到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医护人员与患者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许多医护人员的手机都珍藏着与患者的合影和为他们救治的工作照,这些影像大多来自住院的病患,他们只要活动自如或出院前,都会要求与医疗队员合影。这种情况在平时一般不会发生。李舸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情况涉及到抗疫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如何建立与维持这个重要问题,也体现了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医护人员的人道主义关怀出现了某种新的形态。经过深入沟通,李舸拍摄到一组医护人员展示自己手机中的与患者的合影或抢救患者的肖像照片。《见证》以医疗队员交班后走到病房外的缓冲区,在洗消或吃饭前脱下口罩、展示手机的短暂'暂停'的状态与姿态,来展现抗疫当时医护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 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手机已经成为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手段。手机是现代人的通讯交流工具,也是一个信息储存装置。每个个体的大量重要信息现在往往是被收藏于手机中。在李舸的这批肖像照片中,被收藏在医护人员的手机中的患者照片以及他们与患者的合影,证明了他们视患者为亲朋,珍重这层关系,并通过珍藏于手机中体现了这种人道关怀。而李舸敏锐地注意到了他们手机中的'秘密',并且通过让他们展示心头'珍藏',来展示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以及他们与病患的情谊。 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关爱,被他们以与或为患者拍摄手机影像的方式郑重保存在他们的手机里。手机既是医护人员珍藏内心情感的载体,也反映他们与患者的共情关系。在交流碎片化的当下,这些手机里的照片显示,真正的交流是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深入心灵、温暖人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更可能是一种共情的媒介。 《见证》这组照片采取的是肖像摄影的形式,但其视觉结构却因为手机的存在并且作为画面中的重要内容而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或许可以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来审视这批肖像照片。我们发现,首先是以纯净的灰色背景'底'来衬托医护人员的半身肖像'图'。这是第一层图底关系。而在第一层图底关系中作为'图'的医护人员的上半身躯体,又作为'底',衬托了作为'图'的他们手中的手机。这构成了第二层图底关系。而完整的手机屏幕本身作为一个'底',又显现了作为'图'的手机画面中的患者。如此层层递进的复杂的图底关系,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关心作了深入的展现,也更好地展示了他们关爱患者的殷切之情。 在肖像摄影中,手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而这次,因为手机的出现,手的放置就有了着落,也更增加了由姿势而来的感情言说的强度。而暂时取下的口罩以及脸上的口罩勒痕,作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风险以及他们的奉献。 这更是蕴含了多重意义的共情的肖像。首先是医患者间的共情,李舸将结合了手机影像与医疗队员肖像的共情关系作了独特呈现。第二层共情关系是李舸在武汉66天的拍摄中与医护人员同生死共命运所结成的深切情谊。这样的情谊,最终以这样的构造复杂的视觉结构被呈现了出来。 这是李舸以摄影方式绘就的武汉抗疫'凌烟阁功臣图'。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医疗队员的面孔,记住他们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为了记住他们而同样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李舸团队的贡献。 图片鸣谢艺术家

    福建省立医院护士徐建,2020

    共情的肖像

     

    艺术家:李舸赴武汉团队

    策展人 :顾铮

     

    2020年2月20日,在武汉的新冠疫情无从预测何时会被控制住的情况下,李舸率4人(刘宇、柴选、曹旭、陈黎明)慨然受命,义无反顾奔赴疫情震中的武汉。在连如何做好自我防护都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李舸团队在武汉抗疫现场展开了"疯狂"的拍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出征使命的历史责任。正如李舸所说,"此次此刻不去高效记录,不去详尽书写,不去深情讴歌,就是最大的失职。"

    历时66天,他们组织了近200位摄影师义务参与《为天使造像》的摄影项目中,转战武汉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为4.2万多名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员每人拍摄肖像照片,并尽可能多地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最终形成《见证》这部在未来说起武汉抗疫时绝对不可或缺的纪实摄影作品。

    摄影的长项、强项就是实地记录,就是见证现场。作为迎疫而上的"逆行者",李舸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展开高强度的饱和拍摄,为出生入死的医疗队员留下了饱满的工作与形象记录。这个拍摄项目本身,需要勇气,也展现了勇气。这场拍摄,是中国摄影人对于严峻疫情的一种坚定回应,也是对于死亡威胁的一种勇敢挑战。

    在拍摄的过程中,李舸注意到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医护人员与患者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许多医护人员的手机都珍藏着与患者的合影和为他们救治的工作照,这些影像大多来自住院的病患,他们只要活动自如或出院前,都会要求与医疗队员合影。这种情况在平时一般不会发生。李舸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情况涉及到抗疫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如何建立与维持这个重要问题,也体现了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医护人员的人道主义关怀出现了某种新的形态。经过深入沟通,李舸拍摄到一组医护人员展示自己手机中的与患者的合影或抢救患者的肖像照片。《见证》以医疗队员交班后走到病房外的缓冲区,在洗消或吃饭前脱下口罩、展示手机的短暂"暂停"的状态与姿态,来展现抗疫当时医护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

    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手机已经成为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手段。手机是现代人的通讯交流工具,也是一个信息储存装置。每个个体的大量重要信息现在往往是被收藏于手机中。在李舸的这批肖像照片中,被收藏在医护人员的手机中的患者照片以及他们与患者的合影,证明了他们视患者为亲朋,珍重这层关系,并通过珍藏于手机中体现了这种人道关怀。而李舸敏锐地注意到了他们手机中的"秘密",并且通过让他们展示心头"珍藏",来展示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以及他们与病患的情谊。

    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关爱,被他们以与或为患者拍摄手机影像的方式郑重保存在他们的手机里。手机既是医护人员珍藏内心情感的载体,也反映他们与患者的共情关系。在交流碎片化的当下,这些手机里的照片显示,真正的交流是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深入心灵、温暖人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更可能是一种共情的媒介。

    《见证》这组照片采取的是肖像摄影的形式,但其视觉结构却因为手机的存在并且作为画面中的重要内容而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或许可以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来审视这批肖像照片。我们发现,首先是以纯净的灰色背景"底"来衬托医护人员的半身肖像"图"。这是第一层图底关系。而在第一层图底关系中作为"图"的医护人员的上半身躯体,又作为"底",衬托了作为"图"的他们手中的手机。这构成了第二层图底关系。而完整的手机屏幕本身作为一个"底",又显现了作为"图"的手机画面中的患者。如此层层递进的复杂的图底关系,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关心作了深入的展现,也更好地展示了他们关爱患者的殷切之情。

    在肖像摄影中,手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而这次,因为手机的出现,手的放置就有了着落,也更增加了由姿势而来的感情言说的强度。而暂时取下的口罩以及脸上的口罩勒痕,作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风险以及他们的奉献。

    这更是蕴含了多重意义的共情的肖像。首先是医患者间的共情,李舸将结合了手机影像与医疗队员肖像的共情关系作了独特呈现。第二层共情关系是李舸在武汉66天的拍摄中与医护人员同生死共命运所结成的深切情谊。这样的情谊,最终以这样的构造复杂的视觉结构被呈现了出来。

    这是李舸以摄影方式绘就的武汉抗疫"凌烟阁功臣图"。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医疗队员的面孔,记住他们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为了记住他们而同样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李舸团队的贡献。

     

    图片鸣谢艺术家

  • 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吴映霖,2020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护士马静宇,2020
  •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护士孔娅娅,2020
  • 艺术家 李 舸 1969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高级记者。 亲历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喜大悲与诸多重大事件。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期间,他曾带领中国摄协小分队前往武汉,历时66天为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346支医疗队、4万2千多名医疗队员拍摄现场肖像。也曾主动请缨驻北京非典重症病房、深入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灾区进行现场报道。曾数十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入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辉煌时刻。 李舸将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古法定制的特净宣纸、晋唐毫笔、超漆烟墨、老坑石砚、木牍竹简、烧陶制瓷等手工技艺巧妙融合,形成了摄影题材独家、书法创作独特、作品材质独创、原作版数独幅的新型跨界艺术作品。先后在亚、美、欧、澳、非等洲的众多国家举办摄影艺术展、拍摄大型画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曾经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奥运会体育摄影作品金质收藏大奖等。被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中央国家机关优秀专业技术能手”、 “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人民日报 “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艺术家

    李   舸

     

    1969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高级记者。

     

    亲历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喜大悲与诸多重大事件。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期间,他曾带领中国摄协小分队前往武汉,历时66天为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346支医疗队、4万2千多名医疗队员拍摄现场肖像。也曾主动请缨驻北京非典重症病房、深入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灾区进行现场报道。曾数十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入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辉煌时刻。

     

    李舸将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古法定制的特净宣纸、晋唐毫笔、超漆烟墨、老坑石砚、木牍竹简、烧陶制瓷等手工技艺巧妙融合,形成了摄影题材独家、书法创作独特、作品材质独创、原作版数独幅的新型跨界艺术作品。先后在亚、美、欧、澳、非等洲的众多国家举办摄影艺术展、拍摄大型画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曾经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奥运会体育摄影作品金质收藏大奖等。被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中央国家机关优秀专业技术能手”、 “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人民日报 “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 策展人 顾 铮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著有专著多部,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 顾铮学术兴趣主要为: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他著有《ChineseContemporary Photograpic Art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没有美满结局的童话:战争、宣传与图像》,《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2017),《他们如何接纳摄影》(2018)、《城市表情》(2020)等。他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摄影·社会·空间》(2010)、《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合编,2013)等。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

    策展人

    顾   铮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著有专著多部,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

     

    顾铮学术兴趣主要为: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他著有《ChineseContemporary Photograpic Art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没有美满结局的童话:战争、宣传与图像》,《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2017),《他们如何接纳摄影》(2018)、《城市表情》(2020)等。他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摄影·社会·空间》(2010)、《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合编,2013)等。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年)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