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西双版纳 艺术家:马海蛟 策展人:于渺 展览《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西双版纳》通过马海蛟近期两个作品系列来探讨绿色在人造与自然、真实与伪装、历史与记忆、地缘与国族身份等诸多框架之间复杂的语义。在第一个展厅,近十余幅肃穆的黑白摄影悬挂于刷着绿墙裙的白墙上。这一系列源于马海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驻留经历。符拉迪沃斯托克(旧称海参崴)是俄罗斯在远东的最大港口,19世纪中叶之前属于清帝国的版图。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此次割让不仅是沙俄从十七世纪以来对于中国东北边疆蚕食的延续,也是在十九世纪殖民帝国主义入侵下现代中华版图重塑的重要一环。 近代东北亚地缘的血腥争端虽然早已消逝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日常, 但招牌上的零碎中文词汇依然撞击着艺术家敏感的视线。在《不见彼岸》中,艺术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街头收集了'无往不利'、'风景这边独好'、'当心'、'一路平安'等中文语词,还包括'不限流量的肉'这样蹩脚的中文翻译。他将词语印在木桩上,抛至于划分中俄边界的兴凯湖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附近海域。木桩漂游于横跨两国的水域,随时有越界的可能,这些词语也随时微妙地转换语意以及述说的对象。在三联摄影《在寂静处》中,艺术家将'一个民族能够为我们做的最大的恶事, 莫过于他们一下子全都离开了这里'这句话以标识牌的形式挂置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处森林,并进行摄影记录。 此句源自《中国人在海参崴》一书, 原文为:'中国人在这里能够为我们做的最大的恶事,莫过于他们一下子全都离开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一判语的背景是1930年代末期苏联政府在远东地区驱逐华人的历史,也影射了1900年的海兰泡屠杀事件。带有纪念碑气质的黑白摄影刻意抹除了森林的绿色, 而展厅中的绿墙裙则携带着集体记忆和历史负重,也暗示着苏俄对于现代和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当我们转入第二个空间,绿色从墙裙中蔓延而上,恣意地挥洒至空间的整体。在此,绿色转向更为多元的当代语义。 马海蛟首次展出的新作《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以'绿色'和'植物'为双重母题展开具有交织性的联想与叙事, 同时刻意模糊了两者间的概念界限。影像的双屏分别拍摄于人造空间和丛林空间,具有一以贯之的互文关系。人造绿植、用于抠图用的绿幕、绿色交通信号灯、具有植物隐喻的艺术史图像、播放着绿色流动文字的LED 屏幕交替在场景中,同时也在影像叙事中穿插出现。 如艺术家所言,'这是一个人造的绿色空间,抛开叙事,影像其本体是不同层次的绿色影调。与此同时,在影调中所铺陈的即是绿色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在不同层面的象征意涵。'在层叠的绿色之间,马海蛟演绎了一个绿色作为历史载体、作为文化象征、作为抽象符号和作为技术条件的图像剧场。

    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西双版纳

     

    艺术家:马海蛟

    策展人:于渺

     

    展览《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西双版纳》通过马海蛟近期两个作品系列来探讨绿色在人造与自然、真实与伪装、历史与记忆、地缘与国族身份等诸多框架之间复杂的语义。在第一个展厅,近十余幅肃穆的黑白摄影悬挂于刷着绿墙裙的白墙上。这一系列源于马海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驻留经历。符拉迪沃斯托克(旧称海参崴)是俄罗斯在远东的最大港口,19世纪中叶之前属于清帝国的版图。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此次割让不仅是沙俄从十七世纪以来对于中国东北边疆蚕食的延续,也是在十九世纪殖民帝国主义入侵下现代中华版图重塑的重要一环。

     

    近代东北亚地缘的血腥争端虽然早已消逝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日常, 但招牌上的零碎中文词汇依然撞击着艺术家敏感的视线。在《不见彼岸》中,艺术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街头收集了"无往不利"、"风景这边独好"、"当心"、"一路平安"等中文语词,还包括"不限流量的肉"这样蹩脚的中文翻译。他将词语印在木桩上,抛至于划分中俄边界的兴凯湖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附近海域。木桩漂游于横跨两国的水域,随时有越界的可能,这些词语也随时微妙地转换语意以及述说的对象。在三联摄影《在寂静处》中,艺术家将"一个民族能够为我们做的最大的恶事, 莫过于他们一下子全都离开了这里"这句话以标识牌的形式挂置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处森林,并进行摄影记录。

     

    此句源自《中国人在海参崴》一书, 原文为:"中国人在这里能够为我们做的最大的恶事,莫过于他们一下子全都离开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一判语的背景是1930年代末期苏联政府在远东地区驱逐华人的历史,也影射了1900年的海兰泡屠杀事件。带有纪念碑气质的黑白摄影刻意抹除了森林的绿色, 而展厅中的绿墙裙则携带着集体记忆和历史负重,也暗示着苏俄对于现代和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当我们转入第二个空间,绿色从墙裙中蔓延而上,恣意地挥洒至空间的整体。在此,绿色转向更为多元的当代语义。

     

    马海蛟首次展出的新作《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以"绿色"和"植物"为双重母题展开具有交织性的联想与叙事, 同时刻意模糊了两者间的概念界限。影像的双屏分别拍摄于人造空间和丛林空间,具有一以贯之的互文关系。人造绿植、用于抠图用的绿幕、绿色交通信号灯、具有植物隐喻的艺术史图像、播放着绿色流动文字的LED 屏幕交替在场景中,同时也在影像叙事中穿插出现。 如艺术家所言,"这是一个人造的绿色空间,抛开叙事,影像其本体是不同层次的绿色影调。与此同时,在影调中所铺陈的即是绿色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在不同层面的象征意涵。"在层叠的绿色之间,马海蛟演绎了一个绿色作为历史载体、作为文化象征、作为抽象符号和作为技术条件的图像剧场。

     

  • 《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2019-2020
  • 《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2019-2020
  • 《在寂静处》.2018
  • 艺术家 马海蛟 1990年生于河北,于2009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其近期个展和个人项目包括“快乐区域II”(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术探新单元,香港,2019);“快乐区域”(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18); “Message to the Future” (Canvas Contemporary Gallery, 阿姆斯特丹,2017); 其近期群展包括“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 北京,2020)“ARRAY”(Baton画廊, 首尔,2019);“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OCAT, 深圳,2019)“8102:与现实有关”(OCAT,上海,2018); “首届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成都,2017)...

    艺术家

    马海蛟

     

    1990年生于河北,于2009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其近期个展和个人项目包括快乐区域II”(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术探新单元,香港,2019);快乐区域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18); “Message to the Future” (Canvas Contemporary Gallery, 阿姆斯特丹,2017); 其近期群展包括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 北京,2020“ARRAY”Baton画廊, 首尔,2019);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OCAT, 深圳,2019“8102:与现实有关OCAT,上海,2018); 首届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成都,2017例外状态(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

     

    马海蛟于2018年入围三亚华宇青年奖以及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于2017年被提名“ART021×保时捷年度中国青年艺术家。其作品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ZARYA当代艺术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收藏。

  • 策展人 于 渺 出生于沈阳,成长于沈阳、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现生活于北京。 于渺是一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特约编辑。于渺的研究专注于多元现代主义和全球当代艺术展览史,其相关英文学术论文发表于《Uncooperative Contemporaries: Art Exhibitions in Shanghai c.2000》 (由Afterall展览史丛书、亚洲艺术文献库和巴德学院策展系联合出版)、Journal of Art Historiography、Mousse、LEAP等书籍和刊物。于渺曾主编学术专刊Atlas...

    策展人

    于   渺

     

    出生于沈阳,成长于沈阳、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现生活于北京。

     

    于渺是一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特约编辑。于渺的研究专注于多元现代主义和全球当代艺术展览史,其相关英文学术论文发表于《Uncooperative Contemporaries: Art Exhibitions in Shanghai c.2000》 (Afterall展览史丛书、亚洲艺术文献库和巴德学院策展系联合出版)、Journal of Art HistoriographyMousseLEAP等书籍和刊物。于渺曾主编学术专刊Atlas of Archiv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2017)、为柏林时代艺术中心策划浮动地图:跨国现代主义的亚洲视角研讨会(2019)、为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划策展地理研讨会和工作坊(2019)、为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划泛策展研讨会(2018)、为亚洲艺术文献库策划未来与过去之间的档案研讨会(2016)。她曾策划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2019)、“Adad Hannah: 狂野之歌2016等展览。于渺还是一位散文录像作者。她基于艺术史研究的录像作品曾在时代柏林艺术中心、巴黎Villa Vassilieff、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亚洲协会和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于渺于2018年获得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于2017年获得泰特美术馆亚洲研究奖金、于2015年获得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于渺是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保时捷青年艺术奖、青年100艺术奖等奖项的评委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