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宁 戏拟 策展人:何桂彦 观念与叙事——宗宁的摄影 将摄影观念化,或者说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大致是1990年代中后期。当时,就观念摄影这个艺术现象来说,艺术家的观念摄入与创作路径也是十分多样的,有的从身体出发,有的注重各种身份人物的装扮,有的则直接源于行为艺术。在创作手法与审美取向上,有的强调拼贴,也有挪用,审美与价值取向侧重于调侃、反讽和戏拟。对既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矫正,对现代主义经典话语的拒绝,使得当时的观念摄影更为自觉地接受着后现代主义与其文化思想的影响。宗宁的作品注重观念化的表达,也十分强调与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的联系。就其对语言的实验性、媒介的多样化、个人艺术风格的表达来说,宗宁的创作与1990年代以来,中国观念摄影所追求的前卫文化立场保持着内在的一致。 在近年的创作中,宗宁的作品大致涉及到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围绕女性展开的。这些女性大多是赤裸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身体与性别是作品的基本话题。这些女性并不是唯一表现的对象,她们置身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或者处于一个叙事的故事状态,或者正与其他人扮演着一幕荒诞剧。艺术家的目的,不是借助于女性的身体,去表达审美,以及涉猎与身份、阶层的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欲望与男性的想象之上。另一个是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动物的形象,比如龙、老虎、老鹰等,它们大多是邪恶的、神秘的。从图像学的角度,这些形象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话,甚至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原型。它们半神半兽,有时面目狰狞,有时会与树怪、妖精等打成一片。第三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各种场景,丛林、庭院、山庙、巨石、各种传统建筑,它们既古意十足,又处于一种神秘、陌生,甚至有着某种荒诞的氛围之中。事实上,这三个类型的主题并不是截然分开,大多数时候,宗宁会将它们予以组合。超越这些主题,艺术家核心目的还是强调作品的叙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宗宁对场景的强调,实质是希望构建一个具有本土的、东方文化气息的剧场。当然,更为有力的方式,是宗宁的某些作品讲述的原本就是一个一个中国的民间故事。换言之,讲述一个故事,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东方化的剧场,都在强调叙事性背后的本土文化特征。然而,在宗宁的作品中,叙事不是线性的,也没有一个中心,因为,古与今、神话与想象、身体与欲望、日常与荒诞,离奇与陌生、怪诞与反讽等似乎都融汇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与此同时,水墨的、绘画的、拼贴的、扮演的、行为的、影像的等多种媒介与多种手法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视觉的张力,为叙事性的展开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文/何桂彦

    宗宁

    戏拟

     

    策展人:何桂彦

     

    观念与叙事——宗宁的摄影

     

    将摄影观念化,或者说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大致是1990年代中后期。当时,就观念摄影这个艺术现象来说,艺术家的观念摄入与创作路径也是十分多样的,有的从身体出发,有的注重各种身份人物的装扮,有的则直接源于行为艺术。在创作手法与审美取向上,有的强调拼贴,也有挪用,审美与价值取向侧重于调侃、反讽和戏拟。对既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矫正,对现代主义经典话语的拒绝,使得当时的观念摄影更为自觉地接受着后现代主义与其文化思想的影响。宗宁的作品注重观念化的表达,也十分强调与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的联系。就其对语言的实验性、媒介的多样化、个人艺术风格的表达来说,宗宁的创作与1990年代以来,中国观念摄影所追求的前卫文化立场保持着内在的一致。

    在近年的创作中,宗宁的作品大致涉及到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围绕女性展开的。这些女性大多是赤裸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身体与性别是作品的基本话题。这些女性并不是唯一表现的对象,她们置身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或者处于一个叙事的故事状态,或者正与其他人扮演着一幕荒诞剧。艺术家的目的,不是借助于女性的身体,去表达审美,以及涉猎与身份、阶层的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欲望与男性的想象之上。另一个是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动物的形象,比如龙、老虎、老鹰等,它们大多是邪恶的、神秘的。从图像学的角度,这些形象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话,甚至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原型。它们半神半兽,有时面目狰狞,有时会与树怪、妖精等打成一片。第三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各种场景,丛林、庭院、山庙、巨石、各种传统建筑,它们既古意十足,又处于一种神秘、陌生,甚至有着某种荒诞的氛围之中。事实上,这三个类型的主题并不是截然分开,大多数时候,宗宁会将它们予以组合。超越这些主题,艺术家核心目的还是强调作品的叙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宗宁对场景的强调,实质是希望构建一个具有本土的、东方文化气息的剧场。当然,更为有力的方式,是宗宁的某些作品讲述的原本就是一个一个中国的民间故事。换言之,讲述一个故事,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东方化的剧场,都在强调叙事性背后的本土文化特征。然而,在宗宁的作品中,叙事不是线性的,也没有一个中心,因为,古与今、神话与想象、身体与欲望、日常与荒诞,离奇与陌生、怪诞与反讽等似乎都融汇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与此同时,水墨的、绘画的、拼贴的、扮演的、行为的、影像的等多种媒介与多种手法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视觉的张力,为叙事性的展开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文/何桂彦

  • 艺术家:宗宁 宗宁,蒙古族,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至今生活工作在北京。 曾在杨画廊、Cipa画廊和赫尔兹利亚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曾获首届长江当代影像双年展金奖等摄影奖;作品曾被白兔美术馆、尧山当代艺术基金、丽水摄影博物馆,成都当代影像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艺术家:宗宁

    宗宁,蒙古族,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至今生活工作在北京。

    曾在杨画廊、Cipa画廊和赫尔兹利亚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曾获首届长江当代影像双年展金奖等摄影奖;作品曾被白兔美术馆、尧山当代艺术基金、丽水摄影博物馆,成都当代影像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 策展人:何桂彦 批评家、策展人。 1976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现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重庆雕塑学会副会长。 曾出版著作与编著17本。曾先后在《艺术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当代》等杂志期刊上发表批评文章60余篇,超过40万字。策划过数十个当代艺术展,以及双年展。曾获得2007年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提名的年度优秀策展人。

    策展人:何桂彦 

    批评家、策展人。

    1976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现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重庆雕塑学会副会长。

    曾出版著作与编著17本。曾先后在《艺术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当代》等杂志期刊上发表批评文章60余篇,超过40万字。策划过数十个当代艺术展,以及双年展。曾获得2007年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提名的年度优秀策展人。

  • 宗宁,《疖肿》,2019年。哈内姆勒纯棉硫化钡纸打印,330cm x 15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宗宁,《半拉山》,2018年。哈内姆勒纯棉硫化钡纸打印,180cm x 10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宗宁,《六幕》,2020年。哈内姆勒纯棉硫化钡纸打印,645cm x 32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