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造 陈謇 x 朱德华 — 美术指导与摄影的交汇 「观」与「造」是影像实践中既相异却又互相牵引的两股力量。观看从来不是中立的,它总是与文化惯例、权力结构与个人感知交织;而形象的建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安排,更是文化想象的投射。本次展览以「观・造」为题,呈现创意总监陈謇与摄影艺术家朱德华的对话,探讨「城市人物形象」如何被观看、被塑造,并最终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展览分为两组作品,各自承载香港九十年代以至当下的文化记忆。第一组回溯至1993到1995年,陈謇担任梅艳芳唱片的美术指导。他与多位摄影师合作,为这位粤语流行天后建立鲜明的视觉语言。英国文化学者理查德・戴尔指出,明星形象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由摄影、设计与观众的想象共同建构出来的文化语言。梅艳芳的影像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展现了流行文化中「造」的力量。 另一组作品来自朱德华的《都市人》系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提到,影像的力量往往来自触动人心的「刺点」,它是一个超越构图逻辑、直抵记忆的细节。朱德华以极简的构图与背景,将人物的神情与姿态置于视觉焦点,让那一瞬在凝视中成为无可忽视的存在。这些肖像不只是个体的再现,在记录人物的同时,也逐渐累积成了一种文化档案,保存了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脉络。 两组作品并置,揭示了「造」与「观」的双向辩证:一方面,美术指导的策划透过设计语言和影像构成,为人物形象搭建框架,突显形象的「被制作」;另一方面,摄影的凝视则捕捉人物的个体性,展现他们在城市中的存在。两者相互作用,使影像在「真实与建构」、「记录与想象」之间保持张力。 观看影像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每一次凝视都重新赋予影像生命,使它不只是对个体的再现,也是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再造。当我们凝视梅艳芳的影像时,看到的不只是歌者的形象,而是九十年代香港的文化气质; 在《都市人》的肖像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艺术家,而是城市精神的具体化。借用阿里艾拉・阿祖莱的观点,摄影是一种公民契约,在观看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参与影像的再造。 因此,「观・造」不仅是一场双人展览,更是一个关于影像如何形塑我们理解人物与城市的思考现场。在影像泛滥的今天,它提醒我们:如何在无数视觉符号之中辨识、重构,并保存属于香港的集体记忆。 文 / 麦安

    观・造

    陈謇 x 朱德华 — 美术指导与摄影的交汇

     

    「观」与「造」是影像实践中既相异却又互相牵引的两股力量。观看从来不是中立的,它总是与文化惯例、权力结构与个人感知交织;而形象的建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安排,更是文化想象的投射。本次展览以「观・造」为题,呈现创意总监陈謇与摄影艺术家朱德华的对话,探讨「城市人物形象」如何被观看、被塑造,并最终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展览分为两组作品,各自承载香港九十年代以至当下的文化记忆。第一组回溯至1993到1995年,陈謇担任梅艳芳唱片的美术指导。他与多位摄影师合作,为这位粤语流行天后建立鲜明的视觉语言。英国文化学者理查德・戴尔指出,明星形象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由摄影、设计与观众的想象共同建构出来的文化语言。梅艳芳的影像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展现了流行文化中「造」的力量。

     

    另一组作品来自朱德华的《都市人》系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提到,影像的力量往往来自触动人心的「刺点」,它是一个超越构图逻辑、直抵记忆的细节。朱德华以极简的构图与背景,将人物的神情与姿态置于视觉焦点,让那一瞬在凝视中成为无可忽视的存在。这些肖像不只是个体的再现,在记录人物的同时,也逐渐累积成了一种文化档案,保存了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脉络。


    两组作品并置,揭示了「造」与「观」的双向辩证:一方面,美术指导的策划透过设计语言和影像构成,为人物形象搭建框架,突显形象的「被制作」;另一方面,摄影的凝视则捕捉人物的个体性,展现他们在城市中的存在。两者相互作用,使影像在「真实与建构」、「记录与想象」之间保持张力。

     

    观看影像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每一次凝视都重新赋予影像生命,使它不只是对个体的再现,也是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再造。当我们凝视梅艳芳的影像时,看到的不只是歌者的形象,而是九十年代香港的文化气质; 在《都市人》的肖像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艺术家,而是城市精神的具体化。借用阿里艾拉・阿祖莱的观点,摄影是一种公民契约,在观看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参与影像的再造。


    因此,「观・造」不仅是一场双人展览,更是一个关于影像如何形塑我们理解人物与城市的思考现场。在影像泛滥的今天,它提醒我们:如何在无数视觉符号之中辨识、重构,并保存属于香港的集体记忆。

     

    / 麦安

  • 艺术家:朱德华 朱德华,香港摄影艺术家,毕业于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艺术摄影系。1993年创立朱德华工作室,展开个人艺术创作与广告摄影工作。 同年,他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青年摄影师奖。其作品屡获国际艺坛肯定,包括2004年应邀为德国波恩大学与德国艺术与展览馆合办的《国际文学与美学研讨会》主讲嘉宾;2007年荣获亚洲摄影大奖金奖及大奖;2015年获提名法国 Prix Pictet 摄影奖;2017年于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颁“优秀摄影师奖”;2018年再度入围以色列施皮尔曼国际摄影卓越奖。他的作品曾于中国、欧洲、北美及亚洲展出,并获多本国际摄影刊物专题介绍。 除创作外,朱氏亦积极推动摄影文化与教育。 2005年创办本地艺术摄影组织「pH5 摄影连动」,推广香港艺术摄影,亦为香港国际摄影节创办成员之一。 1995至2023年间,他曾任教于多间院校,包括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HKU SPACE 及香港艺术学院,培育新一代影像创作者。 其作品为多间公私机构收藏,包括国立博物馆如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机构如香港M+博物馆及广东美术馆,以及多位欧美及本地藏家。 部分作品现由比利时、俄罗斯及香港的画廊代理,并持续活跃于香港各大艺术展览平台。

    艺术家:朱德华

     

    朱德华,香港摄影艺术家,毕业于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艺术摄影系。1993年创立朱德华工作室,展开个人艺术创作与广告摄影工作。


    同年,他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青年摄影师奖。其作品屡获国际艺坛肯定,包括2004年应邀为德国波恩大学与德国艺术与展览馆合办的《国际文学与美学研讨会》主讲嘉宾;2007年荣获亚洲摄影大奖金奖及大奖;2015年获提名法国 Prix Pictet 摄影奖;2017年于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颁“优秀摄影师奖”;2018年再度入围以色列施皮尔曼国际摄影卓越奖。他的作品曾于中国、欧洲、北美及亚洲展出,并获多本国际摄影刊物专题介绍。


    除创作外,朱氏亦积极推动摄影文化与教育。 2005年创办本地艺术摄影组织「pH5 摄影连动」,推广香港艺术摄影,亦为香港国际摄影节创办成员之一。 1995至2023年间,他曾任教于多间院校,包括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HKU SPACE 及香港艺术学院,培育新一代影像创作者。

     

    其作品为多间公私机构收藏,包括国立博物馆如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机构如香港M+博物馆及广东美术馆,以及多位欧美及本地藏家。 部分作品现由比利时、俄罗斯及香港的画廊代理,并持续活跃于香港各大艺术展览平台。

  • 艺术家:陈謇 陈謇(TK)从事广告行业超过40年。2003年,他创立Wowwowtank,是一家多元化创意公司,专注广告、品牌策划、电视广告制作及平面设计。业务主要在香港,并活跃于中国内地及亚洲地区。身为电影导演,他执导了数百部广告、销售视频及网络热传作品,涵盖快速消费品及地产等行业。 他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香港广告商会金帆广告奖(HK4As)、新加坡创意圈奖(GONG Awards)、纽约广告节、Clio国际广告奖、澳大利亚AWARD奖、传达艺术奖(CA)、One Show奖、亚洲广告奖、伦敦国际广告奖及台湾时报金像奖,在平面广告类别表现突出。陈謇还多次担任重要创意评审,包括自2001年起,参与超过十届龙玺创意奖,中国4A创意奖、One Show中华创意奖、伦敦国际奖(LIA)华文创意、香港金帆广告奖、亚太广告节及1994年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年奖(HKIPP)等。自1984年起他与多位摄影师紧密合作,活跃于影像创作。 他最近在Art One艺壹展出生成艺术作品。他曾于香港中文大学广告社会科学硕士课程教授广告美术指导六年。自2008年起亦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任教艺术指导大师班至今。 他是摄影作品、画作、艺术书籍和中国茶的热心收藏家,也爱好街头摄影,敏锐观察影像风格与美学潮流。随着人工智能兴起,他持续探索文本指令的创意应用,以视觉为核心,致力影像艺术创新。

    艺术家:陈謇

     

    陈謇(TK)从事广告行业超过40年。2003年,他创立Wowwowtank,是一家多元化创意公司,专注广告、品牌策划、电视广告制作及平面设计。业务主要在香港,并活跃于中国内地及亚洲地区。身为电影导演,他执导了数百部广告、销售视频及网络热传作品,涵盖快速消费品及地产等行业。

     

    他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香港广告商会金帆广告奖(HK4As)、新加坡创意圈奖(GONG Awards)、纽约广告节、Clio国际广告奖、澳大利亚AWARD奖、传达艺术奖(CA)、One Show奖、亚洲广告奖、伦敦国际广告奖及台湾时报金像奖,在平面广告类别表现突出。陈謇还多次担任重要创意评审,包括自2001年起,参与超过十届龙玺创意奖,中国4A创意奖、One Show中华创意奖、伦敦国际奖(LIA)华文创意、香港金帆广告奖、亚太广告节及1994年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年奖(HKIPP)等。自1984年起他与多位摄影师紧密合作,活跃于影像创作。

     

    他最近在Art One艺壹展出生成艺术作品。他曾于香港中文大学广告社会科学硕士课程教授广告美术指导六年。自2008年起亦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任教艺术指导大师班至今。

     

    他是摄影作品、画作、艺术书籍和中国茶的热心收藏家,也爱好街头摄影,敏锐观察影像风格与美学潮流。随着人工智能兴起,他持续探索文本指令的创意应用,以视觉为核心,致力影像艺术创新。

     

  • 策展人:麦安 麦安博士生于香港,是一位策展人与学者,专注于策展与艺术评论,擅长媒体艺术及跨学科艺术研究。她的项目强调透过艺术连结不同文化,推动国际交流,并探索创作实践的新维度,展现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她的策展项目包括《价值的价值》(2022-2023),呈现媒体艺术家莫里斯·贝纳永运用脑神经设计与区块链创作的作品;《林兹电子艺术节——香港项目》(2020-2021);以及与关山月美术馆合作的《在路上:中国年轻媒体艺术家》(2017-2019)。早于2014至2016年,她策划媒体艺术教育项目《开放天空校园》,让年轻创作者的影像作品登上香港环球贸易广场(ICC)外墙,并入选2016年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SEA)。她亦曾参与《流光溢彩——香港互动媒体艺术展》(2014)的策展与执行工作。 麦氏与摄影有着长久而深厚的关联。她曾于2013至2017年四度获邀担任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15至2016年间,受香港法语联盟委任为摄影顾问,策划涵盖香港、内地与法国三地的巡回展览《爱香港》,呈现当代艺术摄影。2012 年,她亦参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摄影展《On Hong Kong – Different Dimension》的筹划与执行工作。此外,她于2003至2019年担任《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视觉总监。

    策展人:麦安

     

    麦安博士生于香港,是一位策展人与学者,专注于策展与艺术评论,擅长媒体艺术及跨学科艺术研究。她的项目强调透过艺术连结不同文化,推动国际交流,并探索创作实践的新维度,展现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她的策展项目包括《价值的价值》(2022-2023),呈现媒体艺术家莫里斯·贝纳永运用脑神经设计与区块链创作的作品;《林兹电子艺术节——香港项目》(2020-2021);以及与关山月美术馆合作的《在路上:中国年轻媒体艺术家》(2017-2019)。早于2014至2016年,她策划媒体艺术教育项目《开放天空校园》,让年轻创作者的影像作品登上香港环球贸易广场(ICC)外墙,并入选2016年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SEA)。她亦曾参与《流光溢彩——香港互动媒体艺术展》(2014)的策展与执行工作。

     

    麦氏与摄影有着长久而深厚的关联。她曾于2013至2017年四度获邀担任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15至2016年间,受香港法语联盟委任为摄影顾问,策划涵盖香港、内地与法国三地的巡回展览《爱香港》,呈现当代艺术摄影。2012 年,她亦参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摄影展《On Hong Kong – Different Dimension》的筹划与执行工作。此外,她于2003至2019年担任《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视觉总监。

  • 朱德华,《成龙 影星 香港》,2006年。艺术微喷,90 × 9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朱德华,《张晓刚 画家 北京》,2012年。艺术微喷,90 × 9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朱德华,《蒋怡 模特儿 香港》,2005年。艺术微喷,90 × 7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朱德华,《何超仪 演员 香港》,2010年。艺术微喷,90 × 63.3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朱德华,《苏淑 舞者 /编舞家 香港》,2013年。艺术微喷,90 × 7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陈謇作品,《梅艳芳 - 戏剧人生 CD 集》,蒋家骅拍摄,1993年。艺术微喷,75.24 × 73.17厘米。图片由艺术家陈謇提供。

  • 陈謇作品,《梅艳芳 - 是这样的 CD 集》,赖家兴拍摄,1994年。艺术微喷,65.24 × 101.07厘米。图片由艺术家陈謇提供。

  • 陈謇作品,《梅艳芳 - 歌之女 CD 集 》,何耀燊拍摄,1995年。艺术微喷,65.24 × 95.7厘米。图片由艺术家陈謇提供。

  • 陈謇作品,《梅艳芳 - 歌之女 CD 集 》,何耀燊拍摄,1995年。艺术微喷,45.24 × 34.3厘米。图片由艺术家陈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