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如现在。前(2.0):影在摄像之前 这个展览探讨有关“过去”的事物、及摄影的旧媒介在当代艺术发展情况,其中也展出了混合媒介的作品:计有高志强的凡戴克照片, 钟宝伦的凡戴克及盐照片,王禾璧的蓝晒及花汁印照片,朱德华手绘白金印照片,周佩霞的丝网摄影移印,欧桂怡蓝晒混合媒介,谭伟平幻灯片及录像投射,余伟联的摄影影像、绘画及现成物装置,及冯炳辉的数码投射互动作品,展示当代摄影扩展性的面貌。 展览讨论三个有相互关系的议题:第一个是“过去”事情的当下性问题,在艺术的展示中,“过去”的又会成为了“现在”的议题。第二个是有关“时间”的讨论,在互联网的世界,“时间”不是直线发展的:体察“时间”的存在,又往往跟伴随时间的“事情”有关,左右流动的时间、和反覆出现事物,使人对时间和事情的真确性感到混淆不清;此外“时间/事件”之间也存在大小/不同的“时间/事件”,艺术家如何看待这复杂且未必能掌控的状况?第三个是有关摄影旧媒介、新数码媒体的发展、及多元创作手法对作品最后呈现的影响。摄影作品除了依赖某一刻所拍得到的影像,后期制作往往所需的时间和工序也不少,其间会经历物质的考验、论述内容/影响真确性的挑战、及创作上各种可能性图像的出现,艺术家如何决定作品最终的图像? 九位香港艺术家从不同的议题,展示了个人对事物/艺术的看法。高志强选择了凡戴克印的方法,在充满可塑性的制作过程中,寻找最适切的情感状态。朱德华把时间倒转运作,从虚构的未来回看今天的状况,现在的就变得不实在,后加的绘画色块,像是保留了某方面的真相。钟宝伦结合远古的故事、及现代生活的景象,企图为香港拼凑出独特的地景面貌。王禾璧参考了一部超越时间和影像规范的电影作蓝本,建构了一段段虚幻神秘的故事。周佩霞纵横交错的影像、来自昔日处于不安定社会的家庭照片、及现代城市景象,感叹消逝的过去及模糊的未来。欧桂怡混合感性与知性的作品,以儿时的物件加上实时的影像,去反映当下自身的情况。谭伟平思考永恒时间的问题,以暗黑的空间、几乎静止的影像,讨论现在就是存在的实况,时间会不断流动和存在。余伟联一直思索整体造型的意义,及其所能承载的情感,以多媒介及富香港情怀的图与物创作。冯炳辉以新媒体企图还原以上展出艺术家的原始影像,并邀请观者参与。人工智能与现场观众的参与,对回复原来面貌可以起了什么作用?冯氏作品可作为是次展览另一个总结版本。 在记忆和可寻觅的资讯中,艺术家以古老及非单一的媒介把过去的事物和情感重新放在当下的处境中,讨论非直线思维可承载的艺术理念。 文/邓凝姿

    过去。如现在。前(2.0):影在摄像之前

     

    这个展览探讨有关“过去”的事物、及摄影的旧媒介在当代艺术发展情况,其中也展出了混合媒介的作品:计有高志强的凡戴克照片, 钟宝伦的凡戴克及盐照片,王禾璧的蓝晒及花汁印照片,朱德华手绘白金印照片,周佩霞的丝网摄影移印,欧桂怡蓝晒混合媒介,谭伟平幻灯片及录像投射,余伟联的摄影影像、绘画及现成物装置,及冯炳辉的数码投射互动作品,展示当代摄影扩展性的面貌。

     

    展览讨论三个有相互关系的议题:第一个是“过去”事情的当下性问题,在艺术的展示中,“过去”的又会成为了“现在”的议题。第二个是有关“时间”的讨论,在互联网的世界,“时间”不是直线发展的:体察“时间”的存在,又往往跟伴随时间的“事情”有关,左右流动的时间、和反覆出现事物,使人对时间和事情的真确性感到混淆不清;此外“时间/事件”之间也存在大小/不同的“时间/事件”,艺术家如何看待这复杂且未必能掌控的状况?第三个是有关摄影旧媒介、新数码媒体的发展、及多元创作手法对作品最后呈现的影响。摄影作品除了依赖某一刻所拍得到的影像,后期制作往往所需的时间和工序也不少,其间会经历物质的考验、论述内容/影响真确性的挑战、及创作上各种可能性图像的出现,艺术家如何决定作品最终的图像?

     

    九位香港艺术家从不同的议题,展示了个人对事物/艺术的看法。高志强选择了凡戴克印的方法,在充满可塑性的制作过程中,寻找最适切的情感状态。朱德华把时间倒转运作,从虚构的未来回看今天的状况,现在的就变得不实在,后加的绘画色块,像是保留了某方面的真相。钟宝伦结合远古的故事、及现代生活的景象,企图为香港拼凑出独特的地景面貌。王禾璧参考了一部超越时间和影像规范的电影作蓝本,建构了一段段虚幻神秘的故事。周佩霞纵横交错的影像、来自昔日处于不安定社会的家庭照片、及现代城市景象,感叹消逝的过去及模糊的未来。欧桂怡混合感性与知性的作品,以儿时的物件加上实时的影像,去反映当下自身的情况。谭伟平思考永恒时间的问题,以暗黑的空间、几乎静止的影像,讨论现在就是存在的实况,时间会不断流动和存在。余伟联一直思索整体造型的意义,及其所能承载的情感,以多媒介及富香港情怀的图与物创作。冯炳辉以新媒体企图还原以上展出艺术家的原始影像,并邀请观者参与。人工智能与现场观众的参与,对回复原来面貌可以起了什么作用?冯氏作品可作为是次展览另一个总结版本。

     

    在记忆和可寻觅的资讯中,艺术家以古老及非单一的媒介把过去的事物和情感重新放在当下的处境中,讨论非直线思维可承载的艺术理念。

     

    /邓凝姿

  • 艺术家:冯炳辉 在大学时主修电影,师随中国电影「镜游美学」大师林年同博士,毕业后积极参与本地地下电子音乐以及实验录像的创作,是香港80年代电子媒体艺术的先驱之一。冯氏先后任职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并参与剧情长片及记录片制作。他创办的乐团[民艺复兴]乐团曾在EMI(香港)旗下发行专辑,并受香港艺术节委约演出。冯氏2005年的艺术硕士毕业作品:现场实时电影演出Variable Poetry with Unstable Media是本地最早提出并探讨「可变媒体」(Variable media)美学概念的作品之一。

    艺术家:冯炳辉  

     

    在大学时主修电影,师随中国电影「镜游美学」大师林年同博士,毕业后积极参与本地地下电子音乐以及实验录像的创作,是香港80年代电子媒体艺术的先驱之一。冯氏先后任职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并参与剧情长片及记录片制作。他创办的乐团[民艺复兴]乐团曾在EMI(香港)旗下发行专辑,并受香港艺术节委约演出。冯氏2005年的艺术硕士毕业作品:现场实时电影演出Variable Poetry with Unstable Media是本地最早提出并探讨「可变媒体」(Variable media)美学概念的作品之一。

  • 艺术家:高志强 高志强生于香港,于加拿大班夫艺术学院学习摄影。1977年返香港后以自由摄影人为职业,并于1978年开始任教于各大专院校,包括理工大学设计摄影系、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及香港艺术中心。高氏曾获多个奖项,其中有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摄影家年奖」(1992)。高氏为香港专业摄影学师公会创会员,现为香港摄影文化协会名誉主席,其作品为香港文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艺术家:高志强

     

    高志强生于香港,于加拿大班夫艺术学院学习摄影。1977年返香港后以自由摄影人为职业,并于1978年开始任教于各大专院校,包括理工大学设计摄影系、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及香港艺术中心。高氏曾获多个奖项,其中有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摄影家年奖」(1992)。高氏为香港专业摄影学师公会创会员,现为香港摄影文化协会名誉主席,其作品为香港文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 艺术家:欧桂怡 欧桂怡毕业于香港艺术学院与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艺术文学士课程,主修摄影。在艺术毕业生联展名《出炉》中夺得 Fresh Trend Award奖(2021)。欧氏喜欢探索不同物料的可能性以及运用这些特性来艺术创作,在表达意念的同时也进行自我探索;其使用的媒介包括 摄影、绘画、装置和混合媒介等。其创作的方向通常是从自身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出发,并享受创作的过程,而且相信作品可以感染他人以及治愈人心。

    艺术家:欧桂怡

     

    欧桂怡毕业于香港艺术学院与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艺术文学士课程,主修摄影。在艺术毕业生联展名《出炉》中夺得 Fresh Trend Award奖(2021)。欧氏喜欢探索不同物料的可能性以及运用这些特性来艺术创作,在表达意念的同时也进行自我探索;其使用的媒介包括 摄影、绘画、装置和混合媒介等。其创作的方向通常是从自身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出发,并享受创作的过程,而且相信作品可以感染他人以及治愈人心。

  • 艺术家:谭伟平 1967年于香港出生。1991年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艺术系,1995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之研究院(油画工作室)。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谭氏以不同媒介创作,其中以影像创作、装置艺术及地景艺术为主。曾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日本、南韩、菲律宾、斯里兰卡、澳洲、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及德国等地展出。谭氏在早期创作探索何谓真实,寻找事实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境况;面对现实的困境,尝试了解历史与当代生活的脉络,探讨人和土地的关系,及对亚洲「现代性」的研究。近年尝试以绘画、文本、对象和影像之关系,思考艺术如何作为一种意识的体验。

    艺术家:谭伟平

     

    1967年于香港出生。1991年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艺术系,1995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之研究院(油画工作室)。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谭氏以不同媒介创作,其中以影像创作、装置艺术及地景艺术为主。曾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日本、南韩、菲律宾、斯里兰卡、澳洲、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及德国等地展出。谭氏在早期创作探索何谓真实,寻找事实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境况;面对现实的困境,尝试了解历史与当代生活的脉络,探讨人和土地的关系,及对亚洲「现代性」的研究。近年尝试以绘画、文本、对象和影像之关系,思考艺术如何作为一种意识的体验。

  • 艺术家:王禾璧 王禾璧获艺术硕士(1979)、亚洲文化协会奖助(1993)。个人摄影作品集包括《色与尚》(1983)及《Hong Kong/China Photographers Four: Wong Wo Bik》(2009)。作品发表于《Women & Photography》(2017)、《Une Histoire mondiale des femmes photographes》(法文/英文,2021/2022)。近期展览包括:LOOK17: Cities of Exchange: Liverpool /...

    艺术家:王禾璧

     

    王禾璧获艺术硕士(1979)、亚洲文化协会奖助(1993)。个人摄影作品集包括《色与尚》(1983)及《Hong Kong/China Photographers Four: Wong Wo Bik》(2009)。作品发表于《Women & Photography》(2017)、《Une Histoire mondiale des femmes photographes》(法文/英文,2021/2022)。近期展览包括:LOOK17: Cities of Exchange: Liverpool / Hong Kong(2017),英国利物浦;《邂逅!市中森》(2021),香港动植物公园;Gardening of Soul – Harmony in Dissonance(2023),捷克;《过去·如现在·前:另类摄影——蓝》(2023),捷克;《通过印记重新构想历史——反向对话》(捷克/香港)(2024),香港。她的艺术实践从摄影延伸至其他媒介的实验,如早期与舞蹈表演的合作、近期的录像装置及另类摄影作品。她揭示日常生活中自然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冲突与平衡,以及现实中的对比。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馆、M+、香港 Soho House、广东美术馆及英国现代冲突档案馆收藏。

  • 艺术家:余伟联 余伟联先后毕业于多伦多约克大学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分别获视觉艺术学士和绘画硕士,其后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研习,获绘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曾任教于香港艺术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多年来曾举办12次个展及参加60多个联展,借以《总体绘画》概念为主轴联系素描、摄影、录像、表演等进行跨媒介创作,并在作品整合文本、图像、对象、环境的辩证关系中建构造形意义,探究置身于当代艺术的绘画如何自处与共处。

    艺术家:余伟联

     

    余伟联先后毕业于多伦多约克大学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分别获视觉艺术学士和绘画硕士,其后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研习,获绘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曾任教于香港艺术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多年来曾举办12次个展及参加60多个联展,借以《总体绘画》概念为主轴联系素描、摄影、录像、表演等进行跨媒介创作,并在作品整合文本、图像、对象、环境的辩证关系中建构造形意义,探究置身于当代艺术的绘画如何自处与共处。

      

  • 艺术家:钟宝伦 香港出生,钟宝伦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拥有超过二十年在多间大专院校教授社会学的丰富经验。2017年,钟氏完成当代摄影深造文凭,其摄影作品曾在香港及西班牙等地展出。近年,他开始在大专院校教授摄影课程,并专注于另类摄影过程的研究与创作。凭借其社会学背景,钟氏对社会文化现象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其融入摄影创作中。

    艺术家:钟宝伦

     

    香港出生,钟宝伦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拥有超过二十年在多间大专院校教授社会学的丰富经验。2017年,钟氏完成当代摄影深造文凭,其摄影作品曾在香港及西班牙等地展出。近年,他开始在大专院校教授摄影课程,并专注于另类摄影过程的研究与创作。凭借其社会学背景,钟氏对社会文化现象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其融入摄影创作中。

  • 艺术家:周佩霞 周佩霞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并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凭借哲学、传播学和视觉艺术(专攻摄影)的背景,她的研究、创作及策展均致力于融合学术理论和当代社会议题,试图通过摄影的力量进行反思性的知识生产。无论是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还是视觉民族志的创作,周的作品均关注历史、文化身份、记忆政治及社会各种权力角力的议题。她的作品曾在英国、美国、西班牙、瑞典及中国香港等地展出。

    艺术家:周佩霞

     

    周佩霞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并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凭借哲学、传播学和视觉艺术(专攻摄影)的背景,她的研究、创作及策展均致力于融合学术理论和当代社会议题,试图通过摄影的力量进行反思性的知识生产。无论是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还是视觉民族志的创作,周的作品均关注历史、文化身份、记忆政治及社会各种权力角力的议题。她的作品曾在英国、美国、西班牙瑞典及中国香港等地展出。

  • 艺术家:朱德华 朱德华毕业于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艺术摄影系,于1993年开设朱德华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及商业企划。其作品于世界各地展出,亦被多份国际摄影刊物收录及介绍出版。朱氏获多个奖项及荣誉:被提名以色列博物馆举办的The Shpilman International Prize of Excellence in Photography奖(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节颁发最优秀摄影师奖(2017年)、亚洲摄影大奖及金奬(2007年)、创立摄影组织pH5摄影连动(2005年),致力推动香港艺术摄影文化。他亦是香港国际摄影节创办人之一、应德国波恩大学邀请出席Art & Exhibition Hall of Deutschland所举办的国际艺术研讨会为主讲者之一(2004年)、亚洲文化协会(前身洛克斐勒三世亚洲文化交流计划基金)颁发爱克发基金青年摄影家奖(1993年)等。作品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以及广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艺术家:朱德华

     

    朱德华毕业于日本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艺术摄影系,于1993年开设朱德华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及商业企划。其作品于世界各地展出,亦被多份国际摄影刊物收录及介绍出版。朱氏获多个奖项及荣誉:被提名以色列博物馆举办的The Shpilman International Prize of Excellence in Photography奖(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节颁发最优秀摄影师奖(2017年)、亚洲摄影大奖及金奬(2007年)、创立摄影组织pH5摄影连动(2005年),致力推动香港艺术摄影文化。他亦是香港国际摄影节创办人之一、应德国波恩大学邀请出席Art & Exhibition Hall of Deutschland所举办的国际艺术研讨会为主讲者之一(2004年)、亚洲文化协会(前身洛克斐勒三世亚洲文化交流计划基金)颁发爱克发基金青年摄影家奖(1993年)等。作品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以及广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 策展人:邓凝姿 邓凝姿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艺术学士学位,以及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是活跃艺术工作者,担当不同角色,如艺术创作、教育、策展及写作等。除展出作品外,亦获多个荣誉和奖项:例如高美庆教授艺术发展基金(2021年)、南韩庆州市及庆北新闻社合办的香港艺术家交流计划(2017年),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作访问学人(2016-17年),香港海防博物馆及匈牙利布达佩斯Art Quarter Budapest的艺术驻留计划(2015年),岭南大学视觉艺术系(2010年)和泰国清迈大学艺术系驻校艺术家(2012年),香港英国文化协会六十周年当代人物(2008年),现场湾仔:国际艺术家交流工作坊(香港)(2005年),及当代香港艺术双年展并获颁市政局艺术奖(1996年)等。

    策展人:邓凝姿

     

    邓凝姿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艺术学士学位,以及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是活跃艺术工作者,担当不同角色,如艺术创作、教育、策展及写作等。除展出作品外,亦获多个荣誉和奖项:例如高美庆教授艺术发展基金(2021年)、南韩庆州市及庆北新闻社合办的香港艺术家交流计划(2017年),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作访问学人(2016-17年),香港海防博物馆及匈牙利布达佩斯Art Quarter Budapest的艺术驻留计划(2015年),岭南大学视觉艺术系(2010年)和泰国清迈大学艺术系驻校艺术家(2012年),香港英国文化协会六十周年当代人物(2008年),现场湾仔:国际艺术家交流工作坊(香港)(2005年),及当代香港艺术双年展并获颁市政局艺术奖(1996年)等。

  • 周佩霞,《幽灵_000》,2025年。纸本丝网印刷,74 × 74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朱德华,《时间隧道 14》,2021年。手绘铂金照片,28 × 35.5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高志强,《向东》,2023年。水彩纸,凡戴克印,50 × 33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余伟联,《肥牛火锅, 宅度假, 九龙酒店》,2025年。黑房冲印ilford相纸, 数码打印帆布纸, 油彩和塑料彩, 抽气扇,200 × 30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谭伟平,《三光》,2025年。4K单频道投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钟宝伦,《山海经前三》,2025年。玻璃片凡戴克印,20.32 × 25.4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欧桂怡,《编织》(局部),2025年。混合媒介,使用蓝晒法印刷在工艺纸纱和宣纸上,6件,每件21 × 25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王禾壁,《宫廷派对》,2025年。蓝晒布本连同影像移印、中文文本、MP3法语语言,40 × 55厘米 / 42 × 29.5厘米 / 1.5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冯炳辉,《另类摄影的 [聚-合-混] : 人工梦觉》(截图,局部),2025年。互动数码影像装置(二组共三台数码电视及动感侦察镜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