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是灵魂的苏醒》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中,囚徒们将墙上的影子误认为真实,直到有人挣脱枷锁,转身看见照亮万物的光源——这个古老的隐喻,揭示了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与真理、启蒙的本质关联。而在艺术家蒋鹏奕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光”同样扮演着这样一位双重角色:既是物理性的显现媒介,更是精神性的启示路径。从早期《幽暗之爱》系列中那些如同从记忆深处打捞上来的微光,到《太阳!太阳!》中几乎要灼伤视网膜的宇宙强光,蒋鹏奕完成了一场关于光的炼金术,将古希腊哲思与中国当代视觉经验熔于一炉。 这种对光的特殊敏感,或许可以追溯至艺术家的童年。在自传体随笔《草尾》中,蒋鹏奕描绘了湖南大院夏夜里的萤火虫:“那些飘忽的光点,像是黑夜的呼吸,我总想用双手捧住它们,但它们总从指缝溜走。”这种孩提时代对微弱、短暂之光的痴迷,已然预示了他日后创作的美学取向。萤火虫之光既非日光的实用照明,亦非灯光的强势掌控,而是一种诗意的、近乎神秘的沟通方式。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谈及光作为“透明介质的实现”,蒋鹏奕的早期作品《幽暗之爱》正是对这种“实现过程”的细腻捕捉。这些在可见性边缘地带的探索,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微光诗学”,其中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颗粒感,恰如童年记忆中那些难以捕捉的萤火,不是光的缺席,而是“另一种光的充盈”(郑梓煜语)。 从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的“流溢说”来看,光是从太一流溢而出的第一实体,由强至弱地照亮世界。蒋鹏奕的创作轨迹却呈现出一种反向的探索:从《幽暗之爱》的微弱萤火,到《太阳!太阳!》的强烈曝光,他完成了一场从私密记忆向宇宙本源的视觉朝圣。当他把镜头直接对准太阳时,仿佛在回应赫拉克利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哲思,但同时又颠覆了传统摄影对“适度曝光”的技术崇拜。这些过曝、眩光的图像,在顾铮教授看来具有“受难与献祭”的意味,已不仅是光学现象,更是对不可见之域的叩问。 蒋鹏奕对光的理解跳出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在他的影像宇宙里,幽暗不是光明的对立面,而是光的不同存在状态。这种思想暗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明暗相生”的智慧,也体现在《草尾》中那个手持玻璃瓶追逐萤火虫的男孩身上——那个孩子从未真正捕获那些光点,却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了光与暗、有与无的辩证法。 此次展览如同一场穿越光之谱系的哲学漫游。从柏拉图的洞穴到湖南大院的夏夜,从暗房中的银盐反应到直面太阳的视觉冒险,蒋鹏奕用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影像诗学。他让我们看到,在图像泛滥的时代,真正的视觉启蒙或许不在于捕获更多光线,而在于学习如何与光相处——就像孩提时代追逐萤火虫那样,保持一种诗意的距离与敬畏。在这条光的路径上,我们终将理解:最深刻的启示,往往来自那些看似微弱,却直抵心灵的幽暗之爱。

    《光,是灵魂的苏醒》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中,囚徒们将墙上的影子误认为真实,直到有人挣脱枷锁,转身看见照亮万物的光源——这个古老的隐喻,揭示了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与真理、启蒙的本质关联。而在艺术家蒋鹏奕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光”同样扮演着这样一位双重角色:既是物理性的显现媒介,更是精神性的启示路径。从早期《幽暗之爱》系列中那些如同从记忆深处打捞上来的微光,到《太阳!太阳!》中几乎要灼伤视网膜的宇宙强光,蒋鹏奕完成了一场关于光的炼金术,将古希腊哲思与中国当代视觉经验熔于一炉。

     

    这种对光的特殊敏感,或许可以追溯至艺术家的童年。在自传体随笔《草尾》中,蒋鹏奕描绘了湖南大院夏夜里的萤火虫:“那些飘忽的光点,像是黑夜的呼吸,我总想用双手捧住它们,但它们总从指缝溜走。”这种孩提时代对微弱、短暂之光的痴迷,已然预示了他日后创作的美学取向。萤火虫之光既非日光的实用照明,亦非灯光的强势掌控,而是一种诗意的、近乎神秘的沟通方式。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谈及光作为“透明介质的实现”,蒋鹏奕的早期作品《幽暗之爱》正是对这种“实现过程”的细腻捕捉。这些在可见性边缘地带的探索,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微光诗学”,其中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颗粒感,恰如童年记忆中那些难以捕捉的萤火,不是光的缺席,而是“另一种光的充盈”(郑梓煜语)。

     

    从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的“流溢说”来看,光是从太一流溢而出的第一实体,由强至弱地照亮世界。蒋鹏奕的创作轨迹却呈现出一种反向的探索:从《幽暗之爱》的微弱萤火,到《太阳!太阳!》的强烈曝光,他完成了一场从私密记忆向宇宙本源的视觉朝圣。当他把镜头直接对准太阳时,仿佛在回应赫拉克利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哲思,但同时又颠覆了传统摄影对“适度曝光”的技术崇拜。这些过曝、眩光的图像,在顾铮教授看来具有“受难与献祭”的意味,已不仅是光学现象,更是对不可见之域的叩问。

     

    蒋鹏奕对光的理解跳出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在他的影像宇宙里,幽暗不是光明的对立面,而是光的不同存在状态。这种思想暗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明暗相生”的智慧,也体现在《草尾》中那个手持玻璃瓶追逐萤火虫的男孩身上——那个孩子从未真正捕获那些光点,却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了光与暗、有与无的辩证法。

     

    此次展览如同一场穿越光之谱系的哲学漫游。从柏拉图的洞穴到湖南大院的夏夜,从暗房中的银盐反应到直面太阳的视觉冒险,蒋鹏奕用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影像诗学。他让我们看到,在图像泛滥的时代,真正的视觉启蒙或许不在于捕获更多光线,而在于学习如何与光相处——就像孩提时代追逐萤火虫那样,保持一种诗意的距离与敬畏。在这条光的路径上,我们终将理解:最深刻的启示,往往来自那些看似微弱,却直抵心灵的幽暗之爱。

  • 艺术家:蒋鹏奕 1977年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目前作品主要以摄影、录像为媒介,通过制造超现实的景观以及对景物的微妙叙述,呈现出个体生命的内外障碍与疑惑。 其个展包括:“蒋鹏奕同名个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14);“蒋鹏奕:一瞬”(凯尚画廊,纽约,美国,2014);“蒋鹏奕:亲密”(香格纳画廊,新加坡,2015);“蒋鹏奕:给予”(香格纳画廊,上海,2016);“蒋鹏奕:不知羞耻”(刺点画廊,香港,2017);“蒋鹏奕:预见”(香格纳画廊,北京,2019);“蒋鹏奕:太阳是鸟儿衔来的”(香格纳画廊,上海,2021);“蒋鹏奕:我的生命贯穿好几个忧郁的月份而活跃地发出火花”(谢画廊,长沙,2022);“蒋鹏奕:细水涓密石”(红印艺术中心,成都,2022);“蒋鹏奕: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香格纳画廊,北京,2024)。 参加的群展包括:“蒋鹏奕、程然双个展:沉浸与远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微妙的真相:蒋鹏奕、马良双个展”(刺点画廊,香港,2010);“顺其自然”(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法国,2011);“没有出口——城市空间,2012赫尔辛基摄影双年展”(芬兰,2012);“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2013);“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4);“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OCAT,深圳,2018);“故障”(现代艺术陈列馆,慕尼黑,德国,2023);“险境集”(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4);“老君的炼丹炉”(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2024)。 所获奖项包括:首届三影堂摄影奖所颁的美国特尼基金会奖(2009)、法兴银行中国艺术奖评委会大奖(2010)、意大利维罗纳博览会(ArtVerona)Aletti 摄影奖(2011),2012年获邀参与赫尔辛基摄影双年展,并被提名Prix Pictet世界环保摄影奖,以及伦敦BarTur摄影奖(2020)。

    艺术家:蒋鹏奕

     

    1977年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目前作品主要以摄影、录像为媒介,通过制造超现实的景观以及对景物的微妙叙述,呈现出个体生命的内外障碍与疑惑。

     

    其个展包括:“蒋鹏奕同名个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14);“蒋鹏奕:一瞬”(凯尚画廊,纽约,美国,2014);“蒋鹏奕:亲密”(香格纳画廊,新加坡,2015);“蒋鹏奕:给予”(香格纳画廊,上海,2016);“蒋鹏奕:不知羞耻”(刺点画廊,香港,2017);“蒋鹏奕:预见”(香格纳画廊,北京,2019);“蒋鹏奕:太阳是鸟儿衔来的”(香格纳画廊,上海,2021);“蒋鹏奕:我的生命贯穿好几个忧郁的月份而活跃地发出火花”(谢画廊,长沙,2022);“蒋鹏奕:细水涓密石”(红印艺术中心,成都,2022);“蒋鹏奕:荒凉赠予孤独的纪念碑”(香格纳画廊,北京,2024)。

     

    参加的群展包括:“蒋鹏奕、程然双个展:沉浸与远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微妙的真相:蒋鹏奕、马良双个展”(刺点画廊,香港,2010);“顺其自然”(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法国,2011);“没有出口——城市空间,2012赫尔辛基摄影双年展”(芬兰,2012);“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2013);“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4);“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OCAT,深圳,2018);“故障”(现代艺术陈列馆,慕尼黑,德国,2023);“险境集”(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4);“老君的炼丹炉”(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2024)。

     

    所获奖项包括:首届三影堂摄影奖所颁的美国特尼基金会奖(2009)、法兴银行中国艺术奖评委会大奖(2010)、意大利维罗纳博览会(ArtVerona)Aletti 摄影奖(2011),2012年获邀参与赫尔辛基摄影双年展,并被提名Prix Pictet世界环保摄影奖,以及伦敦BarTur摄影奖(2020)。

  • 策展人:王溪 王溪,英国伯顿大学摄影史学博士、国际策展人、中国摄影史学专家、杂志专栏撰稿人、谢画廊创始人。现任谢画廊总监、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合作发展部总监。

    策展人:王溪

     

    王溪,英国伯顿大学摄影史学博士、国际策展人、中国摄影史学专家、杂志专栏撰稿人、谢画廊创始人。现任谢画廊总监、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合作发展部总监。

  • 蒋鹏奕,《太阳!太阳!第21号》,2020年。三明治,钢化亚克力,纯铝L框,181 × 145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蒋鹏奕,《太阳!太阳!第24号》,2020年。三明治,钢化亚克力,纯铝L框,181 × 145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蒋鹏奕,《幽暗之爱 17′33″》,2013年。收藏级喷绘、装裱于纯铝板,187.6 × 15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蒋鹏奕,《幽暗之爱 8H50″》,2015年。收藏级喷绘、装裱于纯铝板,100 × 78.5 × 5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蒋鹏奕,《幽暗之爱 5′》,2015年。收藏级艺术微喷,装裱于纯铝板,49 × 37.28 × 5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蒋鹏奕,《4′16″》,2022。柯尼卡彩色相纸,60 × 5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谢画廊

     

    谢画廊成立于2019年,是中南地区首批专注于当代艺术的专业画廊之一。作为一家专业代理和销售当代艺术品的机构,谢画廊以传播和推广当代艺术为宗旨,希望能持续不断地将国内外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推介到长沙,致力于成为当代艺术品交流的平台,更好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