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术维新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群展 《新术维新》(“From Allegory to Algorithm”)由鲁特·布利斯·卢森堡(Rut Blees Luxemburg)与哈利(Harriet Min Zhang)联合策展,呈现18位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的艺术家作品。展览汇聚陈一丁、韩笑、郝新宇、雷文晴骜、雷植云、李雨诗、李知航、李卓恒、刘丽娟、潘奕含、沈石京、石路遥、杨博炜、叶冰、张达慎、周子建、朱婉蓉和邹洋,邀请观众共同探索影像在技术演进中的多重面貌。 从摄影术诞生之初,影像便承载着寓言性的力量——通过隐喻、象征与叙事构建意义,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搭建阐释空间。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教授奥利维尔·里雄(Olivier Richon)在其专著《真实的寓言》(Real Allegories)中所阐释的,摄影同时具有现实主义的幻觉性与寓言的构建性。里雄将图像视为一种文本、一个字谜,提醒我们摄影从未单纯地“再现”现实。 如果说里雄提醒我们摄影的寓言性构建,那么现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詹姆斯·库普(James Coupe)教授则将这一讨论推向算法时代的前沿。在库普看来,算法并非摄影的终结者,而是影像生态系统中新的参与者。合成媒体所引发的”虚假”焦虑,恰恰揭示了我们对摄影”真实性”的迷思——摄影始终在参与真实的构建。 从寓言到算法,摄影的本质未变。 在摄影与算法被广泛对立的时代语境下,摄影术的迭代常被置于消极的叙事框架中:或批判其纯粹性正遭受算法的侵蚀,或强调两种媒介本质的差异正引发难以调和的冲突,或刻意规避技术替代所引发的焦虑。然而,虽然摄影的媒体生态正在经历巨大的文化转变,摄影始终是一门向技术演进开放的“新术”。 展览中文标题“新术维新”意译自英文标题“From Allegory to...

    新术维新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群展

     

    《新术维新》(“From Allegory to Algorithm”)由鲁特·布利斯·卢森堡(Rut Blees Luxemburg)与哈利(Harriet Min Zhang)联合策展,呈现18位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的艺术家作品。展览汇聚陈一丁、韩笑、郝新宇、雷文晴骜、雷植云、李雨诗、李知航、李卓恒、刘丽娟、潘奕含、沈石京、石路遥、杨博炜、叶冰、张达慎、周子建、朱婉蓉和邹洋,邀请观众共同探索影像在技术演进中的多重面貌。

     

    从摄影术诞生之初,影像便承载着寓言性的力量——通过隐喻、象征与叙事构建意义,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搭建阐释空间。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教授奥利维尔·里雄(Olivier Richon)在其专著《真实的寓言》(Real Allegories)中所阐释的,摄影同时具有现实主义的幻觉性与寓言的构建性。里雄将图像视为一种文本、一个字谜,提醒我们摄影从未单纯地“再现”现实。

     

    如果说里雄提醒我们摄影的寓言性构建,那么现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詹姆斯·库普(James Coupe)教授则将这一讨论推向算法时代的前沿。在库普看来,算法并非摄影的终结者,而是影像生态系统中新的参与者。合成媒体所引发的”虚假”焦虑,恰恰揭示了我们对摄影”真实性”的迷思——摄影始终在参与真实的构建。

     

    从寓言到算法,摄影的本质未变。

     

    在摄影与算法被广泛对立的时代语境下,摄影术的迭代常被置于消极的叙事框架中:或批判其纯粹性正遭受算法的侵蚀,或强调两种媒介本质的差异正引发难以调和的冲突,或刻意规避技术替代所引发的焦虑。然而,虽然摄影的媒体生态正在经历巨大的文化转变摄影始终是一门向技术演进开放的“新术”。

     

    展览中文标题“新术维新”意译自英文标题“From Allegory to Algorithm”(从寓言至算法),或许我们会主动联想到寓言般的摄影方法正被新术淘汰的悲观图景,然而展览标题并非对“新”之表象的礼赞,而是对其话语权的祛魅和消解。摄影并非让渡于新术,新术也并非让摄影更加被动展览通过多元的视觉实践,试图打破摄影与算法被对立或僵化的时代语境,也试图指出我们对追逐新术的叙事结构的迷恋,并提醒我们影像媒介在技术演进中的包容性。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课程旨在培养独特且包容的跨学科社群,学院汇聚了活跃于当代摄影实践与图像生产前沿的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在此,我们将摄影理解并传达为一个广阔且不断演进的领域,其中包括且不限于静态与动态影像、出版、表演、装置、社会实践、声音、合成媒介、文本与写作。我们在乎摄影理论和实践,也将摄影视为一个不受材料、媒介、格式、学科和类型等常规范畴所限制的领域。

     

    展览艺术家来自多元背景,他们的经历本身也塑造着他们对摄影本质与意义的定义。他们的实践跨越纪实、虚构、模拟、数字、个人记忆与集体档案等边界,在摄影的边缘地带寻找新的表达可能:或是将摄影作为探索创伤的方法,或是以虚构图像介入现实经验,或是暴露文化处境中不安的隐喻;亦有艺术家以画面扩写情绪,或强调图像的雕塑性,将摄影视为身体与想法的延伸;亦有,将算法的参与隐至表象之下,或以算法揭示文化现状和放大集体叙事。这些作品也共同证明摄影研究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多元声音持续共存、彼此启发的生态系统。

  • 艺术家:陈一丁 陈一丁(b. 2001)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作品入选TOP20·202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三影堂无界艺术展,Paris Photo Carte Blanche Students等。 他的创作以摄影为工具,聚焦于图像与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质疑日常行为背后的集体意识、社会认知与文化叙述。他通过对摄影图像的重构和处理,将其从观看对象转化为可介入、被怀疑的现实材料,呈现介于图与物之间的模糊状态。他的实践通过摄影、装置与影像等媒介,探讨集体经验、权力结构如何在视觉中显形,并渗透进个体的行为与感知。

    艺术家:陈一丁 

     

    陈一丁(b. 2001)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作品入选TOP20·202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三影堂无界艺术展,Paris Photo Carte Blanche Students等。

     

    他的创作以摄影为工具,聚焦于图像与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质疑日常行为背后的集体意识、社会认知与文化叙述。他通过对摄影图像的重构和处理,将其从观看对象转化为可介入、被怀疑的现实材料,呈现介于图与物之间的模糊状态。他的实践通过摄影、装置与影像等媒介,探讨集体经验、权力结构如何在视觉中显形,并渗透进个体的行为与感知。

  • 艺术家:韩笑 韩笑是一名生活与工作于伦敦和上海的摄影艺术家。2015年毕业于辽宁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2024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他的创作以摄影作为方法论,探讨个体与社会、族群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于他而言,影像不仅是记录与再现,更是研究、对话与介入的工具。其作品常在现实经验与结构性问题之间穿梭,既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触及社会发展的宏观语境。近年来,他将视角集中于探索社会进程如何塑造群体的处境与身份边界,以及个体如何在矛盾与张力中寻找生存策略。通过长期田野拍摄、影像档案与开放性叙事的结合,韩笑尝试用作品去让观看成为再思考社会关系与生存条件的现场。 他的作品曾展出于中国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21),丽水国际摄影节(2021),手工书《Invisible Conversation》在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2024)。他还获得了多项国际摄影奖项,包括2022年ND国际摄影奖荣誉提名,以及2023年LensCulture艺术摄影奖决赛入围。

    艺术家:韩笑  

     

    韩笑是一名生活与工作于伦敦和上海的摄影艺术家。2015年毕业于辽宁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2024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他的创作以摄影作为方法论,探讨个体与社会、族群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于他而言,影像不仅是记录与再现,更是研究、对话与介入的工具。其作品常在现实经验与结构性问题之间穿梭,既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触及社会发展的宏观语境。近年来,他将视角集中于探索社会进程如何塑造群体的处境与身份边界,以及个体如何在矛盾与张力中寻找生存策略。通过长期田野拍摄、影像档案与开放性叙事的结合,韩笑尝试用作品去让观看成为再思考社会关系与生存条件的现场。

     

    他的作品曾展出于中国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21),丽水国际摄影节(2021),手工书《Invisible Conversation》在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2024)。他还获得了多项国际摄影奖项,包括2022ND国际摄影奖荣誉提名,以及2023LensCulture艺术摄影奖决赛入围。

  • 艺术家:郝新宇 郝新宇Shin是一位生活工作于伦敦和北京的影像艺术家,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当代艺术专业,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他的作品关注地缘社会文化,周围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新浪潮与未来主义,事物的陌生化“defamiliarisation”以及潜在的延展性,摄影作为他作品的主要媒介与表达方式,并结合雕塑、行为、影像、装置去探索影像的边缘化状态,碎片化的记忆,微妙的情绪与感知构成了他作品叙事的蒙太奇的潜在动力。

    艺术家:郝新宇 

     

    郝新宇Shin是一位生活工作于伦敦和北京的影像艺术家,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当代艺术专业,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他的作品关注地缘社会文化,周围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新浪潮与未来主义,事物的陌生化defamiliarisation”以及潜在的延展性,摄影作为他作品的主要媒介与表达方式,并结合雕塑、行为、影像、装置去探索影像的边缘化状态,碎片化的记忆,微妙的情绪与感知构成了他作品叙事的蒙太奇的潜在动力。

  • 艺术家:雷文晴骜 雷⽂晴骜出⽣于成都,先后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伦敦、纽约、巴黎、成都、东京、柏林、阿姆斯特丹、阿尔勒、佛罗伦萨等地的画廊、博物馆及摄影节等(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东京都美术馆、阿尔勒LUMA博物馆,、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书展、纽约世贸中⼼、阿姆斯特丹Unseen摄影节等)。 她曾获得第⼀届Dior新锐摄影师桂冠、未来艺术家奖、欧洲摄影奖、Art Olympia评委特别奖、Phmuseum摄影艺术基⾦等国际性奖项。她的作品刊登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Vogue、Dazed、数码摄影杂志等,并被众多私⼈⼈与机构收藏。

    艺术家:雷文晴骜 

     

    雷⽂晴骜出⽣于成都,先后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伦敦、纽约、巴黎、成都、东京、柏林、阿姆斯特丹、阿尔勒、佛罗伦萨等地的画廊、博物馆及摄影节等(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东京都美术馆、阿尔勒LUMA博物馆,、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书展、纽约世贸中⼼、阿姆斯特丹Unseen摄影节等)。

     

    她曾获得第⼀届Dior新锐摄影师桂冠、未来艺术家奖、欧洲摄影奖、Art Olympia评委特别奖、Phmuseum摄影艺术基⾦等国际性奖项。她的作品刊登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时报、VogueDazed、数码摄影杂志等,并被众多私⼈⼈与机构收藏。

  • 艺术家:雷植云 雷植云,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和青年学者。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曾赴法国北加莱美术学院交换学习,现为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他的创作跨越摄影、影像、装置与数字媒介等多元媒介。作品既关注影像本身的美学与叙事,也探索影像与特定场域的互动关系,同时融入社会学思考,持续更新创作路径与媒材以拓展表达可能。 他曾获皇家艺术学院“New Photography Prize”、L.A.P.国际艺术家驻地奖、丽水国际摄影节“新学院新影像”专家推荐展览等荣誉。近期展览有“从尽头望向源点”(2024,EKA·天物,上海)(策展人)、“云的凝聚2.0”(2024,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联合策展人)、“热月巴黎*移植仙人掌”(2023,Tree Art Gallery,巴黎)、“云的凝结”(2021,Hoxton Gallery,伦敦)等。

    艺术家:雷植云 

     

    雷植云,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和青年学者。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曾赴法国北加莱美术学院交换学习,现为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他的创作跨越摄影、影像、装置与数字媒介等多元媒介。作品既关注影像本身的美学与叙事,也探索影像与特定场域的互动关系,同时融入社会学思考,持续更新创作路径与媒材以拓展表达可能。

     

    他曾获皇家艺术学院New Photography Prize”、L.A.P.国际艺术家驻地奖、丽水国际摄影节“新学院新影像”专家推荐展览等荣誉。近期展览有“从尽头望向源点”(2024EKA·天物,上海)(策展人)、“云的凝聚2.0”(2024,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联合策展人)、“热月巴黎*移植仙人掌”(2023Tree Art Gallery,巴黎)、“云的凝结”(2021Hoxton Gallery,伦敦)等。

  • 艺术家:黎雨诗 黎雨诗是一位常驻伦敦的中国艺术家与研究者。黎雨诗曾入选2022年Foam Talents和2019年RPS Hundred Heroines。她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包括北京Light Society、奥斯陆Fotogalleri Vasli Souza、伦敦Union Gallery的个人展览,以及英国议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和纽约Fotografiska的群展。她的作品亦被多家国际媒体与出版物报道,如BBC、《卫报》和《解放报》。黎雨诗的创作主要关注凝视问题,以摄影作为媒介,探讨并质疑互联网时代不同观看关系中所潜在的性别权力结构。

    艺术家:黎雨诗 

     

    黎雨诗是一位常驻伦敦的中国艺术家与研究者。黎雨诗曾入选2022Foam Talents2019RPS Hundred Heroines。她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包括北京Light Society、奥斯陆Fotogalleri Vasli Souza、伦敦Union Gallery的个人展览,以及英国议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和纽约Fotografiska的群展。她的作品亦被多家国际媒体与出版物报道,如BBC、《卫报》和《解放报》。黎雨诗的创作主要关注凝视问题,以摄影作为媒介,探讨并质疑互联网时代不同观看关系中所潜在的性别权力结构。

  • 艺术家:李知航 李知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手机影像产品经理。他的创作通过直接介入计算摄影研发过程,在生产中进行实践,尝试消解装置范式,探索在科技主导下人本价值的超脱与回归。 作品参与Lab 2: Co-Working Space(上海,2022),After the High Tide(伦敦,2021),Encircling the Power Station of Art(上海,2020),On The White Wall(伦敦,2020)等展览,见于Source #106(2021),艺术界LEAP Fall/Winter 2021等出版物。

    艺术家:李知航 

     

    李知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手机影像产品经理。他的创作通过直接介入计算摄影研发过程,在生产中进行实践,尝试消解装置范式,探索在科技主导下人本价值的超脱与回归。

     

    作品参与Lab 2: Co-Working Space(上海,2022),After the High Tide(伦敦,2021),Encircling the Power Station of Art(上海,2020),On The White Wall(伦敦,2020)等展览,见于Source #1062021),艺术界LEAP Fall/Winter 2021等出版物。

  • 艺术家:李卓恒 李卓恒(b. 2001,石家庄)现居北京,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中级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并获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其研究与创作聚焦于中国及东亚当代社会图景中的个体差异化表达,擅长以导演摄影(Staged Photography)、录像与摄影装置等多媒介方式,构筑兼具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复杂视觉体系。

    艺术家:李卓恒 

     

    李卓恒(b. 2001,石家庄)现居北京,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中级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并获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其研究与创作聚焦于中国及东亚当代社会图景中的个体差异化表达,擅长以导演摄影(Staged Photography)、录像与摄影装置等多媒介方式,构筑兼具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复杂视觉体系。

  • 艺术家:刘丽娟 刘丽娟(b. 1997)是一位艺术家,其创作围绕记忆、身份与空间之间的流动边界展开。她常常专注地走神,以直觉驱动的方式,拾取日常生活中破碎的图像,并将其重新组合为新的视觉生态。她的作品跨越摄影、动态影像和装置,探索在场与缺席、可见与模糊、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张力。 刘丽娟拥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并于清华大学获得视觉传达设计与新闻传播双学位。她的作品曾在中国、英国及美国展出,包括Third Street Gallery(上海)、Webber Gallery(伦敦)、视觉艺术学院画廊(纽约)等地。她也曾参与多个国际驻地项目,如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夏季驻地及深圳石米空间驻地。现生活与创作于上海与伦敦之间。

    艺术家:刘丽娟 

     

    刘丽娟(b. 1997)是一位艺术家,其创作围绕记忆、身份与空间之间的流动边界展开。她常常专注地走神,以直觉驱动的方式,拾取日常生活中破碎的图像,并将其重新组合为新的视觉生态。她的作品跨越摄影、动态影像和装置,探索在场与缺席、可见与模糊、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张力。

     

    刘丽娟拥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并于清华大学获得视觉传达设计与新闻传播双学位。她的作品曾在中国、英国及美国展出,包括Third Street Gallery(上海)、Webber Gallery(伦敦)、视觉艺术学院画廊(纽约)等地。她也曾参与多个国际驻地项目,如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夏季驻地及深圳石米空间驻地。现生活与创作于上海与伦敦之间。

  • 艺术家:潘奕含 潘奕含(b. 2002,北京)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她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后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硕士。她的艺术实践聚焦于尘埃、水与光的瞬时状态,借助显微镜与望远镜等装置,探索世界的极大和极小。她关注物质的透明性,借由摄影与装置手法,探讨永恒与短暂之间的张力。她深受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与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等作家的影响,致力于陪伴脆弱、呈现那些潜藏于沉重世界之外的轻盈。 她的作品曾展出于BBC电视中心、Greatorex Street画廊(伦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De Bouwput(阿姆斯特丹)、法国阿尔勒摄影节(2025)。她将于2025年在Roman Road Gallery参与伦敦摄影月个展,呈现全新创作。其作品被多个私人及公共机构收藏,其中与何塞·卡德纳斯(José Cárdenas)共同创作的艺术家书《不确定性》于2025年被巴西莫雷拉·萨尔斯研究院(Instituto Moreira Salles,IMS)摄影图书馆收藏。

    艺术家:潘奕含 

     

    潘奕含(b. 2002,北京)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她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后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硕士。她的艺术实践聚焦于尘埃、水与光的瞬时状态,借助显微镜与望远镜等装置,探索世界的极大和极小。她关注物质的透明性,借由摄影与装置手法,探讨永恒与短暂之间的张力。她深受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与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等作家的影响,致力于陪伴脆弱、呈现那些潜藏于沉重世界之外的轻盈。

     

    她的作品曾展出于BBC电视中心、Greatorex Street画廊(伦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De Bouwput(阿姆斯特丹)、法国阿尔勒摄影节(2025)。她将于2025年在Roman Road Gallery参与伦敦摄影月个展,呈现全新创作。其作品被多个私人及公共机构收藏,其中与何塞·卡德纳斯(José Cárdenas)共同创作的艺术家书《不确定性》于2025年被巴西莫雷拉·萨尔斯研究院(Instituto Moreira SallesIMS)摄影图书馆收藏。

  • 艺术家:沈石京 沈石京,出生于石家庄。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工作于南京艺术学院。作品曾于伦敦博物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展出,参加过多项国际大型展览,包括南京国际美术展、日本ART OLYMPIA、2023年成都双年展。入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公共空间项目,并于2021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双个展。

    艺术家:沈石京 

     

    沈石京,出生于石家庄。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工作于南京艺术学院。作品曾于伦敦博物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展出,参加过多项国际大型展览,包括南京国际美术展、日本ART OLYMPIA2023年成都双年展。入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公共空间项目,并于2021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双个展。

  • 艺术家:石路遥 石路遥(b. 1996)是一名视觉艺术家与摄影师,目前工作生活于宁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他对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活动的生物性观察抱有极大的兴趣。作为视觉艺术家,他的创作形式主要涉及影像、装置、艺术家书。于2020年与冯舸一起成立了艺术小组URBAN RATS二般鼠。

    艺术家:石路遥 

     

    石路遥(b. 1996)是一名视觉艺术家与摄影师,目前工作生活于宁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他对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活动的生物性观察抱有极大的兴趣。作为视觉艺术家,他的创作形式主要涉及影像、装置、艺术家书。于2020年与冯舸一起成立了艺术小组URBAN RATS二般鼠。

  • 艺术家:杨博炜 杨博炜(b.1994,杭州)现工作生活往返杭州与伦敦。2017年,他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21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他的创作根植于摄影本体论研究与多元身份的文化处境探讨,关注影像叙事里虚构和符号在不同语境的被感知。他多从伤痛记忆出发,通过导演的行为拆解纪实影像的叙事表达,寻找个人身份与不同集体认知,集体创伤与集体身份认同之间的归属与联系。

    艺术家:杨博炜 

     

    杨博炜(b.1994,杭州)现工作生活往返杭州与伦敦。2017年,他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21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他的创作根植于摄影本体论研究与多元身份的文化处境探讨,关注影像叙事里虚构和符号在不同语境的被感知。他多从伤痛记忆出发,通过导演的行为拆解纪实影像的叙事表达,寻找个人身份与不同集体认知,集体创伤与集体身份认同之间的归属与联系。

  • 艺术家:叶冰 叶冰是一位来自杭州的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国际学术联络员,Imagimage摄影学术小组发起人,目前工作在伦敦和杭州,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叶冰的创作实践常通过以摄影媒介为主,探讨人类、自然、科技和历史的关系。主要涉及于当代和古典摄影(现代和古典图像历史)、东方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的创作,摄影自然山水的表达,黑白摄影的表达与新体现。其摄影的创作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尝试从新的角度连接东方传统美学;其实践也同时包括了跨文化合作、艺术策展、出版等领域活跃。 叶冰的作品曾在中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等多个空间展出。其最新系列作品《Archiving the Archive》获 MaisonFrançaise d'Oxford 牛津法国文化中心收藏。

    艺术家:叶冰 

     

    叶冰是一位来自杭州的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国际学术联络员,Imagimage摄影学术小组发起人,目前工作在伦敦和杭州,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叶冰的创作实践常通过以摄影媒介为主,探讨人类、自然、科技和历史的关系。主要涉及于当代和古典摄影(现代和古典图像历史)、东方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的创作,摄影自然山水的表达,黑白摄影的表达与新体现。其摄影的创作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尝试从新的角度连接东方传统美学;其实践也同时包括了跨文化合作、艺术策展、出版等领域活跃。

     

    叶冰的作品曾在中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等多个空间展出。其最新系列作品《Archiving the Archive》获 MaisonFrançaise d'Oxford 牛津法国文化中心收藏。

  • 艺术家:张达慎 张达慎(b. 2002),目前生活并工作于伦敦与济南。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其创作持续探讨摄影的本体论与历史,以图像为主要媒介,同时将摄影作为研究对象,连接历史叙事与个人情感。

    艺术家:张达慎 

     

    张达慎(b. 2002),目前生活并工作于伦敦与济南。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其创作持续探讨摄影的本体论与历史,以图像为主要媒介,同时将摄影作为研究对象,连接历史叙事与个人情感。

  • 艺术家:周子建 周子建,艺术家、策展人,西安美院跨媒体艺术系教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完成纯艺术与摄影方向的研究生学习,先后于西安美术学院和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完成艺术学士阶段的学习。其艺术实践涵盖摄影、行为与雕塑,关注身体、图像与文本的表演性。曾在西安亮宝楼艺术博物馆、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科普兰美术馆、北京糖水空间、南华克公园美术馆等地参展与策展。

    艺术家:周子建 

     

    周子建,艺术家、策展人,西安美院跨媒体艺术系教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完成纯艺术与摄影方向的研究生学习,先后于西安美术学院和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完成艺术学士阶段的学习。其艺术实践涵盖摄影、行为与雕塑,关注身体、图像与文本的表演性。曾在西安亮宝楼艺术博物馆、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科普兰美术馆、北京糖水空间、南华克公园美术馆等地参展与策展。

  • 艺术家:朱婉蓉 朱婉蓉,来自中国的多媒体艺术家,现居伦敦,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她的创作跨越摄影、VR、AI与表演,从东方的民俗记忆出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数字时代被重新想象。她的实践将仪式、身体与虚拟空间交织,生成一种关于集体记忆、后人类文明与非遗文化结合的沉浸式体验。2021年,她受《芭莎艺术》艺术委托,为北京和睦家医院创作户外艺术疗愈装置《Gedulah》;2023年,她运用XR技术为武汉时装周打造了元宇宙时装秀《ERA KUANG》;2023年她受《芭莎艺术》委托,与香港亿万富翁何超琼合作贵州非遗苗绣项目“指上生花,经典永续”非遗特展在上海前滩于12月31号正式开幕。她的作品《阴影交响曲》入围2024年SOLO AI '24 奖十佳作品。她的多媒体沉浸式装置《精神永不消逝》于2024年4月30日在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展出。2025年2月-3月在云南通海策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通海高台)《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 - 高台之上》公益展;8月6日在爱丁堡艺术节展出AI和VR沉浸式交互表演《通海高台2066》。

    艺术家:朱婉蓉 

     

    朱婉蓉,来自中国的多媒体艺术家,现居伦敦,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她的创作跨越摄影、VRAI与表演,从东方的民俗记忆出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数字时代被重新想象。她的实践将仪式、身体与虚拟空间交织,生成一种关于集体记忆、后人类文明与非遗文化结合的沉浸式体验。2021年,她受《芭莎艺术》艺术委托,为北京和睦家医院创作户外艺术疗愈装置《Gedulah》;2023年,她运用XR技术为武汉时装周打造了元宇宙时装秀《ERA KUANG》;2023年她受《芭莎艺术》委托,与香港亿万富翁何超琼合作贵州非遗苗绣项目指上生花,经典永续非遗特展在上海前滩于1231号正式开幕。她的作品《阴影交响曲》入围2024SOLO AI '24 奖十佳作品。她的多媒体沉浸式装置《精神永不消逝》于2024430日在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展出。20252-3月在云南通海策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通海高台)《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 - 高台之上》公益展;86日在爱丁堡艺术节展出AIVR沉浸式交互表演《通海高台2066》。

  • 艺术家:邹洋 邹洋是一名以动态影像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目前生活在山西。2011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2024 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他的作品曾展出于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伦敦Nunnery画廊等。他曾获得2024年英国新锐艺术家奖(New Contenporaries),以及入围了2025年东伦敦艺术奖短名单(East London Art Prize)。 邹洋曾在传媒领域工作10余年,先后任职于后浪出版、《新视线》、《生活月刊》、NOWNESS 现在。他的作品探讨意识形态、算法平台与物流资本主义如何塑造当代社会中的记忆、身体和情感生活。

    艺术家:邹洋 

     

    邹洋是一名以动态影像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目前生活在山西。2011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2024 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他的作品曾展出于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伦敦Nunnery画廊等。他曾获得2024年英国新锐艺术家奖(New Contenporaries),以及入围了2025年东伦敦艺术奖短名单(East London Art Prize)。

     

    邹洋曾在传媒领域工作10余年,先后任职于后浪出版、《新视线》、《生活月刊》、NOWNESS 现在。他的作品探讨意识形态、算法平台与物流资本主义如何塑造当代社会中的记忆、身体和情感生活。

  • 策展人:鲁特·布利斯·卢森堡 鲁特·布利斯·卢森堡(Rut Blees Luxemburg)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城市美学方向教授,并领导长期项目“空间价值催化”(Spatial Value Catalyst),致力于推动公共艺术与城市共建。 卢森堡的作品关注艺术与城市的交汇,常以大画幅摄影、公共艺术装置及歌剧式场景构建,重塑城市意象。其作品被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中心、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等众多公共机构收藏,她也曾在法国、德国、印度等国举办过个展,其以北京与伦敦城市森林为主题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银色森林》永久陈列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政厅外立面。 卢森堡有多部著作,此外,她还领导了艺术研究项目《未来档案》,该项目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皇家艺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同步展开,以摄影、档案收集与空间干预为方法,与建筑进程深度互文。 她也曾受邀担任天空艺术频道《摄影大师》节目嘉宾主持,并定期参与国际会议、学术讲座及评审工作。

    策展人:鲁特·布利斯·卢森堡

     

    鲁特·布利斯·卢森堡(Rut Blees Luxemburg)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城市美学方向教授,并领导长期项目“空间价值催化”(Spatial Value Catalyst),致力于推动公共艺术与城市共建。

     

    卢森堡的作品关注艺术与城市的交汇,常以大画幅摄影、公共艺术装置及歌剧式场景构建,重塑城市意象。其作品被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中心、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等众多公共机构收藏,她也曾在法国、德国、印度等国举办过个展,其以北京与伦敦城市森林为主题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银色森林》永久陈列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政厅外立面。

     

    卢森堡有多部著作,此外,她还领导了艺术研究项目《未来档案》,该项目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皇家艺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同步展开,以摄影、档案收集与空间干预为方法,与建筑进程深度互文。

     

    她也曾受邀担任天空艺术频道《摄影大师》节目嘉宾主持,并定期参与国际会议、学术讲座及评审工作。

  • 策展人:哈利 哈利,独立策展人。本科毕业于亚非学院社会人类学,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她探索人类学与当代艺术文化实践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方法,将民族志式的写作视为研究方式,并将阐述式的“厚描”视为理解艺术实践语境的关键。她关注不同学科和知识体系之间的细微差别,质疑那些试图用骗术(conjuring)和神话(myth-making)的修辞混滑视听的美学和知识主体。她近期对死亡与医疗化现象的兴趣主要体现在对材料来世和⼿术暴⼒的研究中。

    策展人:哈利

     

    哈利,独立策展人。本科毕业于亚非学院社会人类学,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她探索人类学与当代艺术文化实践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方法,将民族志式的写作视为研究方式,并将阐述式的“厚描”视为理解艺术实践语境的关键。她关注不同学科和知识体系之间的细微差别,质疑那些试图用骗术(conjuring)和神话(myth-making)的修辞混滑视听的美学和知识主体。她近期对死亡与医疗化现象的兴趣主要体现在对材料来世和⼿术暴⼒的研究中。

  • 雷文晴骜,《相机》,2019年。喷墨打印,80 × 10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杨博炜,《梦的集合,一个关于身份的讨论,中国》,2020年。艺术微喷,55 × 44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陈一丁,《见侧面之图》,2025年。艺术微喷,40 × 50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邹洋 & 韩笑,《山歌远行 I》,2025年。C型冲印,72 × 9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卓恒,《夜间所开的花 III》,2024年。艺术微喷,100 × 10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张达慎,《岂曰无衣》,2025年。艺术微喷,225 × 30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叶冰,《茶歇》,2023年。茶包,图像印于标签,纤维纸基银盐,5 × 5 × 1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潘奕含,《世界于微距》,2025年。显微镜载玻片,5 × 10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