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转·凝视——女性收藏,新的视角 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很荣幸地推出展览《反转·凝视——女性收藏,新的视角》。此次展览将展出三位西班牙杰出女性艺术家: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利纳莱霍斯·莫莱诺和劳拉·托拉多的摄影作品,并与中国艺术家邢丹文的作品展开精彩对话,邢丹文通过其艺术实践,对女性身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探究。 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撕裂与破碎之感,她们观察并质疑着当代生活的心理状态、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身份。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曾言:“在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便是对起源的追寻,对人类及其精神状态的探寻。从小我就喜欢观察……当我觉得自己隐形,无人关注时,我便会专注地吸收周遭事物。就这样,我从带有喜爱、钦慕、嫉妒、权力等元素的眼神中学习……因而我最初的摄影并不是通过相机完成的。” 作家阿娜楚·萨瓦尔贝斯科亚一语中的:“她的研究也聚焦于对身体的崇敬(补充一点,这源自古希腊文化)、对舞蹈以及对世界不公的描绘。所有这一切,她都倾注了同样的关注。” 人体、律动、心灵、“灵魂”共同构筑了这位艺术家的世界观。正如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所示,她出色地传递着生命力,展现了对存在、自然、美学和多元文化孜孜不倦的探索……艺术家所使用的创新而精湛的技法令人赞叹。伊莎贝尔·穆尼奥斯让我们置身于她独特、充满活力又精致细腻的艺术世界中。她在创作中运用感性的古老技艺,例如铂金印相,这是摄影艺术中最杰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的赞誉。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复杂性。伊莎贝尔·穆尼奥斯还通过其他媒介——如在玻璃、黄金和银上印制——传递了这种既感性又卓越的美,即古希腊人所追求的“kalos”(希腊语,意为“美好的”),这至今仍是其作品的灵感源泉和标志性特征。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致力于研究当代社会中科学、女性、劳动、空间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她的作品探讨了作为抵抗物化一种形式的主体性,并重点关注工业空间的非生产性用途以及作为质疑现代性工具的科学表征。后人文主义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价值批判、情境知识以及批判地理学在她的摄影实践中显而易见,她的摄影实践由视觉艺术构建而成,在科学技术和礼仪传统之间游走。 本次展览展出的系列作品展现了西班牙南部的一座家族工厂遗迹,沉淀了遗迹的意义和建构,这家工厂被关闭、等待在房地产繁荣时期重建,最终在持续约十年的经济危机中被废弃。这些作品代表了艺术家人生中的不同时刻,以及她祖国的一个历史性时期。然而,这个项目并非是记忆的讲述,而是一种想象的建构,它重新赋予了工厂物件以新的意义。 利纳莱霍斯探寻浸润着历史气息的建筑设计,剥离其原有功能,将其转化为仪式与过去、个人记忆交融的空间,创造出一种可进行不同诠释的空间体验。 作家兼策展人苏尔皮克·安杰利尼如是说:“作为一名新锐艺术家,当利纳莱霍斯接管其父亲的冶金工厂废墟时,可以说,她开始构建自己的初始神话,将父亲理性、规训、机械的世界与她自身的女性想象并立。” 在ARES EShlD档案馆中,我们可以读到:“与观者互动的方式是劳拉·托拉多作品的优势之一……通过简洁的构图、精细的审美以及对古典和当代艺术史的借鉴,将恐惧、喜爱、痛苦或关怀等情感融入作品,并与身体产生联系,从而唤醒观众的思考,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对传统视角,特别是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表现提出了质疑,并以批判的视角将其‘归还’于艺术体系。” 《自画像》系列和《梯子和女人》系列作品都拥有一个共同点:照片的主角都是艺术家本人,她既是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 在《自画像》系列中,无论是静态或动态图像,劳拉的作品都给观者带来一种不安感。它们初看迷人且易于理解,但当我们试图深入解读时,很快便会意识到其复杂性。 她的作品呈现出难以简单诠释的叙事,画面中总有事情发生,却又谜团重重。策展人马里亚诺·纳瓦罗将其称为“面孔舞台”。这些场景似乎是更大故事的片段,是凝置在时间长河中的瞬间,没有清晰的情节,却能唤起记忆、情感、恐惧或梦想。这种不确定性令人不安,却又促使我们投射自身的故事于其中。 《梯子和女人》系列则介于舞台布景和戏剧表演之间。它并非一幅自画像,因为艺术家将画面截取至鼻梁的高度,只展现了部分面容。静止的姿势似乎弱化了戏剧张力,然而阶梯、双手的位置以及艺术家看似漠然的态度,却在观者心中激起一种介于不安与共鸣之间的复杂情绪,引人遐想,试图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她的完整场景。 邢丹文探索了错位概念,以及当代生活的形态和精神世界。她运用摄影、装置和视频,将自己置于事件的核心,作为主体、模特或批判性的观察者,提出了一种既颠覆又诗意的视觉语言。在她创作的每幅作品中,邢丹文都基于一种强迫性的、不可抑制的渴望来重构现实,即构建行为,并使自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赋予作品中的人物鲜明的感性、深刻的人文主义,从而使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真实性。 在作品《线》中,艺术家借助毛衣的“织”与“拆”的对立性,探索母女之间复杂的关系。作品通过母亲充满爱意地编织和女儿移动时拆解的动作,探讨了权力、爱、情感和文化传承,以及传统与解放之间的紧张关系等主题。虽然两个人物的行为是对立的,但她们之间却有着深厚而无声的联系。 《药》反思了人们依赖药物,不仅仅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更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欲望和焦虑。药丸变成了现代的“灵丹妙药”,象征着更美好的人生。艺术家通过描绘带着病态表情的人物肖像,揭示了一种并非肉体而是心理上的疾病:当代人的疏离和焦虑。 短片《生命处方》展现了艺术家对人类无限欲望与有限生命之间冲突的探索。通过吞咽药丸的动作,邢丹文揭示了人类过量超载的欲望与是否具备承载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反转·凝视——女性收藏,新的视角

     

    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很荣幸地推出展览《反转·凝视——女性收藏,新的视角》。此次展览将展出三位西班牙杰出女性艺术家: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利纳莱霍斯·莫莱诺劳拉·托拉多的摄影作品,并与中国艺术家邢丹文的作品展开精彩对话,邢丹文通过其艺术实践,对女性身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探究。

     

    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撕裂与破碎之感,她们观察并质疑着当代生活的心理状态、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身份。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曾言:“在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便是对起源的追寻,对人类及其精神状态的探寻。从小我就喜欢观察……当我觉得自己隐形,无人关注时,我便会专注地吸收周遭事物。就这样,我从带有喜爱、钦慕、嫉妒、权力等元素的眼神中学习……因而我最初的摄影并不是通过相机完成的。”

     

    作家阿娜楚·萨瓦尔贝斯科亚一语中的:“她的研究也聚焦于对身体的崇敬(补充一点,这源自古希腊文化)、对舞蹈以及对世界不公的描绘。所有这一切,她都倾注了同样的关注。”

     

    人体、律动、心灵、“灵魂”共同构筑了这位艺术家的世界观。正如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所示,她出色地传递着生命力,展现了对存在、自然、美学和多元文化孜孜不倦的探索……艺术家所使用的创新而精湛的技法令人赞叹。伊莎贝尔·穆尼奥斯让我们置身于她独特、充满活力又精致细腻的艺术世界中。她在创作中运用感性的古老技艺,例如铂金印相,这是摄影艺术中最杰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的赞誉。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复杂性。伊莎贝尔·穆尼奥斯还通过其他媒介——如在玻璃、黄金和银上印制——传递了这种既感性又卓越的美,即古希腊人所追求的“kalos”(希腊语,意为“美好的”),这至今仍是其作品的灵感源泉和标志性特征。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致力于研究当代社会中科学、女性、劳动、空间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她的作品探讨了作为抵抗物化一种形式的主体性,并重点关注工业空间的非生产性用途以及作为质疑现代性工具的科学表征。后人文主义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价值批判、情境知识以及批判地理学在她的摄影实践中显而易见,她的摄影实践由视觉艺术构建而成,在科学技术和礼仪传统之间游走。

     

    本次展览展出的系列作品展现了西班牙南部的一座家族工厂遗迹,沉淀了遗迹的意义和建构,这家工厂被关闭、等待在房地产繁荣时期重建,最终在持续约十年的经济危机中被废弃。这些作品代表了艺术家人生中的不同时刻,以及她祖国的一个历史性时期。然而,这个项目并非是记忆的讲述,而是一种想象的建构,它重新赋予了工厂物件以新的意义。

     

    利纳莱霍斯探寻浸润着历史气息的建筑设计,剥离其原有功能,将其转化为仪式与过去、个人记忆交融的空间,创造出一种可进行不同诠释的空间体验。

     

    作家兼策展人苏尔皮克·安杰利尼如是说:“作为一名新锐艺术家,当利纳莱霍斯接管其父亲的冶金工厂废墟时,可以说,她开始构建自己的初始神话,将父亲理性、规训、机械的世界与她自身的女性想象并立。”

     

    ARES EShlD档案馆中,我们可以读到:“与观者互动的方式是劳拉·托拉多作品的优势之一……通过简洁的构图、精细的审美以及对古典和当代艺术史的借鉴,将恐惧、喜爱、痛苦或关怀等情感融入作品,并与身体产生联系,从而唤醒观众的思考,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对传统视角,特别是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表现提出了质疑,并以批判的视角将其‘归还’于艺术体系。”

     

    《自画像》系列和《梯子和女人》系列作品都拥有一个共同点:照片的主角都是艺术家本人,她既是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

     

    在《自画像》系列中,无论是静态或动态图像,劳拉的作品都给观者带来一种不安感。它们初看迷人且易于理解,但当我们试图深入解读时,很快便会意识到其复杂性。

     

    她的作品呈现出难以简单诠释的叙事,画面中总有事情发生,却又谜团重重。策展人马里亚诺·纳瓦罗将其称为“面孔舞台”。这些场景似乎是更大故事的片段,是凝置在时间长河中的瞬间,没有清晰的情节,却能唤起记忆、情感、恐惧或梦想。这种不确定性令人不安,却又促使我们投射自身的故事于其中。

     

    《梯子和女人》系列则介于舞台布景和戏剧表演之间。它并非一幅自画像,因为艺术家将画面截取至鼻梁的高度,只展现了部分面容。静止的姿势似乎弱化了戏剧张力,然而阶梯、双手的位置以及艺术家看似漠然的态度,却在观者心中激起一种介于不安与共鸣之间的复杂情绪,引人遐想,试图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她的完整场景。

     

    邢丹文探索了错位概念,以及当代生活的形态和精神世界。她运用摄影、装置和视频,将自己置于事件的核心,作为主体、模特或批判性的观察者,提出了一种既颠覆又诗意的视觉语言。在她创作的每幅作品中,邢丹文都基于一种强迫性的、不可抑制的渴望来重构现实,即构建行为,并使自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赋予作品中的人物鲜明的感性、深刻的人文主义,从而使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真实性。

     

    在作品《线》中,艺术家借助毛衣的“织”与“拆”的对立性,探索母女之间复杂的关系。作品通过母亲充满爱意地编织和女儿移动时拆解的动作,探讨了权力、爱、情感和文化传承,以及传统与解放之间的紧张关系等主题。虽然两个人物的行为是对立的,但她们之间却有着深厚而无声的联系。

     

    《药》反思了人们依赖药物,不仅仅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更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欲望和焦虑。药丸变成了现代的“灵丹妙药”,象征着更美好的人生。艺术家通过描绘带着病态表情的人物肖像,揭示了一种并非肉体而是心理上的疾病:当代人的疏离和焦虑。

     

    短片《生命处方》展现了艺术家对人类无限欲望与有限生命之间冲突的探索。通过吞咽药丸的动作,邢丹文揭示了人类过量超载的欲望与是否具备承载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此次展览精心挑选四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来自西班牙和中国的收藏家,她们的慷慨使得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得以呈现当代西班牙和中国摄影的精彩缩影。展览引领观者领略这些艺术家不同的感观力和视觉表现力,凸显了女性在艺术创作和收藏领域的丰富多样性。

     

    如同评论家、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和结构主义哲学家罗兰·巴特在其诸多作品中一样,他避开了惯常路径,转而尝试破译富于表现力的符号、艺术品以及作为意义生成机制的“作品”。

     

    就本次展览而言,我们应以每幅照片强烈的个性为出发点,以期如巴特所言,发现“针对每个对象的新科学”。

     

    《论摄影》是一部复杂而矛盾的作品,一如苏珊·桑塔格本人。在这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文章中,这位伟大的知识分子探讨了摄影师与拍摄对象之间的权力动态、真实经历与再现图像之间的模糊界限,以及驱使我们记录生活的欲望。摄影应被视为一种媒介,它能捕捉存在的美丽和悲伤,以及生命的脆弱和与记忆、时间之间的紧密联系。

     

    因此,此次展览并不寻求话语或特定理念、主题或论点的统一性,亦非有组织地呈现信息以揭示某些方面。相反,它旨在对这四位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展览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或单一叙述……每件作品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声音,打破展厅的寂静……

     

    /罗西娜·戈麦斯-巴埃萨、露西娅·伊巴拉

    展览联合策展人

  • 艺术家:利纳莱霍斯·莫莱诺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1974年生于马德里)是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学者,现任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副院长,曾任教于美国休斯顿大学,并为莱斯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她的作品以工业美学、自然地理与技术想象为核心,融合影像、档案与装置,探讨物质性与记忆的关系。其个展曾在马德里皇家植物园、加尔迪亚诺博物馆、休斯顿Station Museum等地举办,作品被西班牙银行、MAPFRE基金会、休斯顿美术馆等机构纳入馆藏,在艺术与思想的交汇处持续发声。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的肖像© Maria García Vega

    艺术家:利纳莱霍斯·莫莱诺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1974年生于马德里)是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学者,现任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副院长,曾任教于美国休斯顿大学,并为莱斯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她的作品以工业美学、自然地理与技术想象为核心,融合影像、档案与装置,探讨物质性与记忆的关系。其个展曾在马德里皇家植物园、加尔迪亚诺博物馆、休斯顿Station Museum等地举办,作品被西班牙银行、MAPFRE基金会、休斯顿美术馆等机构纳入馆藏,在艺术与思想的交汇处持续发声。

  • 艺术家:邢丹文 邢丹文,1967年生于中国,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影像与多媒体艺术家。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赴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深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邢丹文以探索城市现实、女性身份及当代文化冲突著称,其作品融合摄影、录像与装置,呈现现实与欲望、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张力。她是最早以摄影为艺术表达的中国先锋之一,作品曾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等知名国际机构展出,并被广泛收藏。

    艺术家:邢丹文

     

    邢丹文,1967年生于中国,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影像与多媒体艺术家。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赴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深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邢丹文以探索城市现实、女性身份及当代文化冲突著称,其作品融合摄影、录像与装置,呈现现实与欲望、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张力。她是最早以摄影为艺术表达的中国先锋之一,作品曾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等知名国际机构展出,并被广泛收藏。

  • 艺术家:劳拉·托拉多 劳拉·托拉多(1967年生于马德里)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创作涵盖摄影、录像、行为、绘画与雕塑。她以女性身体为表现核心,结合西方绘画传统与诗性图像语言,挑战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知。她曾获富布赖特奖学金,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纽约大学进修,现为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昆卡美术学院教授。其作品被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赫尔辛基Saastamoinen基金会等重要机构收藏,并在多个欧洲当代艺术馆展出,呈现其长期对身体政治与女性视觉的深入思考。

    劳拉·托拉多的肖像© Antonio Corrales

    艺术家:劳拉·托拉多

     

    劳拉·托拉多(1967年生于马德里)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创作涵盖摄影、录像、行为、绘画与雕塑。她以女性身体为表现核心,结合西方绘画传统与诗性图像语言,挑战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知。她曾获富布赖特奖学金,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纽约大学进修,现为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昆卡美术学院教授。其作品被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赫尔辛基Saastamoinen基金会等重要机构收藏,并在多个欧洲当代艺术馆展出,呈现其长期对身体政治与女性视觉的深入思考。

  • 艺术家:伊莎贝尔·穆尼奥斯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1951年生于巴塞罗那)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四十余年来以镜头探寻人类情感的极限:原始部落的尊严、苦难中的沉静、舞蹈的肉体诗学与目光中的渴望。她擅长复杂工艺如铂金印相,将影像推向极致的质感与表现力。2016年获西班牙国家摄影奖,并曾荣膺世界新闻摄影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等多项殊荣。其作品被包括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国际重要机构永久典藏。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的肖像© Ximena y Sergio

    艺术家:伊莎贝尔·穆尼奥斯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1951年生于巴塞罗那)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四十余年来以镜头探寻人类情感的极限:原始部落的尊严、苦难中的沉静、舞蹈的肉体诗学与目光中的渴望。她擅长复杂工艺如铂金印相,将影像推向极致的质感与表现力。2016年获西班牙国家摄影奖,并曾荣膺世界新闻摄影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等多项殊荣。其作品被包括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国际重要机构永久典藏。

  • 策展人:露西娅·伊巴拉 露西娅·伊巴拉毕业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艺术史专业,在文化项目管理、展览策划与执行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1995至2011年任职于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先后担任展览协调人与巡回展览负责人。2012年联合创立YGBART咨询管理公司并担任董事总经理,该公司专注于文化项目开发,为公私艺术机构提供工程策划、艺术中介等专业服务。2020至2023年期间,担任西班牙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会理事、艺术调解委员会成员,同时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

    策展人:露西娅·伊巴拉

     

    露西娅·伊巴拉毕业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艺术史专业,在文化项目管理、展览策划与执行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1995至2011年任职于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先后担任展览协调人与巡回展览负责人。2012年联合创立YGBART咨询管理公司并担任董事总经理,该公司专注于文化项目开发,为公私艺术机构提供工程策划、艺术中介等专业服务。2020至2023年期间,担任西班牙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会理事、艺术调解委员会成员,同时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

  • 策展人:罗西娜·戈麦斯-巴埃萨 罗西娜·戈麦斯-巴埃萨拥有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以及巴黎天主教大学艺术史专业双学位。1986至2006年担任马德里ARCO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总监,2005至2006年出任加那利群岛首届艺术、建筑与景观双年展创始总监,2005至2008年担任西班牙当代艺术研究院主席,2006至2011年创立阿斯图里亚斯数字艺术中心LABoral并担任首任总监。现任YGBART艺术机构创始主席,并在西班牙多所高校担任教职。 其重要荣誉包括:2009年西班牙美术金奖、伊比利亚合作大十字勋章、欧盟卓越贡献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马德里市政府国际推广奖,以及意大利团结之星指挥官勋章。

    策展人:罗西娜·戈麦斯-巴埃萨

     

    罗西娜·戈麦斯-巴埃萨拥有剑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以及巴黎天主教大学艺术史专业双学位。1986至2006年担任马德里ARCO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总监,2005至2006年出任加那利群岛首届艺术、建筑与景观双年展创始总监,2005至2008年担任西班牙当代艺术研究院主席,2006至2011年创立阿斯图里亚斯数字艺术中心LABoral并担任首任总监。现任YGBART艺术机构创始主席,并在西班牙多所高校担任教职。

     

    其重要荣誉包括:2009年西班牙美术金奖、伊比利亚合作大十字勋章、欧盟卓越贡献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马德里市政府国际推广奖,以及意大利团结之星指挥官勋章。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西班牙的马》系列,2021年。玻璃与金箔基底成像,120 × 120厘米。图片由藏家卡门·瓜斯普惠允。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埃塞俄比亚人》系列,2002年。铂金印相,140 × 167厘米。图片由藏家卢克莱西娅·博廷惠允。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奥莫河》系列,2005年。铂金印相,140 × 120厘米。图片由藏家皮拉尔·西托勒惠允。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梅夫拉维》系列,2009年。铂金印相,120 × 120厘米。图片由藏家坎德拉·A·索尔德维拉惠允。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变形记》系列,2016年。铂金印相,120 × 12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水下》系列,2017年。玻璃与银箔基底成像,120 × 120厘米。图片由藏家皮拉尔·西托勒惠允。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我们是水》系列,2021年。玻璃与银箔基底成像,120 × 165厘米。图片由藏家卡门·瓜斯普惠允。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和之树》系列,2020年。铂金印相,120 × 91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和之树》系列,2020年。薄纸托裱,45 × 56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和之树》系列,2020年。薄纸托裱,45 × 56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和之树》系列,2020年。薄纸托裱,45 × 56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纱线的切割和卷绕 II》,2010/2012年。印刷于天然颜料处理过的麻质画布,300 × 150厘米。图片由藏家皮拉尔·西托勒惠允。

  •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编织沉船残骸 VI》,2009/2021年。印刷于天然颜料处理过的麻质画布,印刷尺寸68 × 90厘米,麻布尺寸88 × 147厘米。图片由藏家科罗·洛佩斯·伊斯基耶多惠允。

  • 利纳莱霍斯·莫莱诺,《编织沉船残骸 VI》,2009/2021年。印刷于天然颜料处理过的麻质画布,印刷尺寸68 × 85厘米,麻布尺寸88 × 147厘米。图片由藏家萨拉·纳瓦罗惠允。

  • 劳拉·托拉多,《自画像 II》,1999年。RC彩色摄影,70 × 100厘米。图片由藏家奥利瓦·阿劳纳惠允。

  • 劳拉·托拉多,《梯子和女人》,1999年。RC彩色摄影,195 × 125厘米。图片由藏家奥利瓦·阿劳纳惠允。

  • 劳拉·托拉多,《梯子和女人II》,1999年。铬印于纸张和铝上,195 × 123.5厘米。图片由藏家埃琳娜·鲁埃达惠允。

  • 劳拉·托拉多,《梯子》,1999年。RC彩色摄影,190 × 125厘米。图片由藏家内娜·冯·斯塔姆惠允。

  • 邢丹文,《线》,2024年。收藏级艺术微喷。图片由马刺画廊提供。

  • 邢丹文,《药》,2019年。数码油画,帆布木框。图片由马刺画廊提供。

  • 邢丹文,《生命处方》,2019年。视频短片,高清,立体声音效,时长1220秒。视频由马刺画廊提供。

  • 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

     

    塞万提斯学院是西班牙为促进西班牙语教学和宣传西班牙及西班牙语国家文化而设立的公共机构。西班牙国家首相佩德罗·桑切斯于2024年9月10日为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揭幕。新的文化中心延续了前身“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十多年来致力于文化和教育推广的传统,立足上海历史中心地带的标志性街区安福路,并辐射其影响力至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学院所有活动都以西班牙语和中文的双语形式进行,旨在将西班牙语国家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呈现给中国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