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影堂无界艺术展

2025年9月13日 - 11月9日 厦门

2025 “三影堂无界艺术展” 将集中呈现二十八位创作者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百余份投稿中选出。展览始终延续 “无界” 的核心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顾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观念深度与呈现品质,涵盖摄影、影像装置、绘画等丰富媒介。这些作品承载着创作者对当代艺术众多母题的深度探索,并构建起一个能够激发观者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的多元艺术现场。

 

在媒介创新与技术实验维度,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突破传统边界。周士钰的《伪名相》用影像装置,借博尔赫斯文学灵感探索图像何意识构建;赖玉华《匿名聚会》融合摄影与刺绣,探身份流动与亲密关系变迁;陈奕彤将胶卷浸入福州海水,以化学反应留存故乡感官印记;张闻涛《洛神赋・惊梦》用胶片搭配鎏金粉,经暗房着色等工艺现古典梦境;孙梦晨《圆迹》从流明打印技术出发,以自然为核心,捕捉时间循环中的细微动态;刘丰绮从版画出发,以丙烯色粉创作再拓展数字艺术,实现绘画与影像对话。

 

聚焦生活环境的变迁与现实观察,借由作品折射时代图景。占涛《100万的路过》扫描城市地砖,按价值累积思城市化情感联结;常浩宇拍石家庄中山路,闪亮的金箔指向了私人与公共记忆的内核;钟麒《长江剧场》以长江为载体,呈现河流两岸的精神风景;赵海平《潮流噬痕》记录小岛上的度假酒店变迁,映刻消费与时间对记忆的冲刷;何雅丽《街道上的美术馆》用手机拍多城街景,平淡的地砖与墙角仿佛成为了巧合而就的图像乐章;郑水兴《共鸣场》并置自然与现代元素,思考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刘小兵《百草园》系列采用布景摄影,捕土地与制造的关联; 刘同薪探讨城市中的鸟类撞击事件,结合科研论文与实验报告文本,试图构建一个介于真实与模拟之间的影像叙事。李夏《反复跳跃》定格日常风景颂生命与自然,严晨铭《蒙脸沙》捕日常切片,剥离文化符码寻存在本真,黄铭的《灵》则以泛灵论的思想从新体验和观察身边环境,让熟悉之物展现出陌生的潜在精神力量。

 

回望自我与情感联结,作品满含细腻温度。潘熠《父亲,你在哪》借老照片拼贴,分篇章探对 “父亲” 的找寻;汤婧怡《她的经纬》记移民女性,用多媒介显其生命印记;郑琛《睡前故事》访村民拍肖像,结合生死经历探生命轮回;朱纪生《Fringe Bloom》以光影碎片,写黑夜中自我对话的脆弱与力量;王百臻《土星之环》记录个人旅行,编织故乡与想象的叙事;方琳洁借由摄影以赋格曲结构解构记忆的流动与脆弱;于楠《那颗星星会在什么时候熄灭?》借摄影还原虹视与视觉暂留的私人感受;陈龙喜《Half of Love is Still Love》拍福建家族,显归乡温情与中西家庭差异;陈然《透明的重量》转译时代情绪,探生命之重;颜昕熠《宵闇》捕地点印象落差,挖暧昧边界的感官体验;而李佩怡通过摄影实践展开自我对话,以诗意感性的形式解构内心世界。

 

无界项目自2019年1月启动以来,持续开放征集。已经系统的呈现近50场个展,今年也将迎来第6场群展。我们很高兴的能够看到在当下依然有众多的创作者积极且持续地通过各样的艺术媒介在不断表达自我和呈现观察。无界项目始终致力于发掘多元视觉创作,为不同风格、媒介的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此次展览既是二十八位创作者艺术实践的集中呈现,更是一次跨越媒介、视角以及情感的对话。我们由衷希望,以艺术为纽带,延续对现实、记忆与自我的深度探索,推动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共生,也让更多观者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与思考维度。

 

参展艺术家    

常浩宇、陈然、陈奕彤、方琳洁、何雅丽、黄铭、赖玉华、李佩怡、李夏、刘丰绮、刘同薪、刘小兵、龙喜、潘熠、孙梦晨、汤婧怡、王百臻、严晨铭、颜昕熠、于楠 、占涛、张闻涛、赵海平、郑琛、郑水兴、钟麒、周士钰、朱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