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是一座在鸭绿江畔的边境之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是中国轻工业的明星城市。而四十年后的今天,繁忙的丝绸厂区已经逐渐沉寂,这里似乎也难逃产业转型,人口流出的现实。艺术家蔡振宇一直生活在丹东,经营着自己的一家照相馆。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无数的丹东人走进他的照相馆,站在他的镜头前,记录下那些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而在取景器背后的他也一直在观察和记录着这些年岁间的变化:孩童的成长,父母的老去。而更加复杂的,则是在拍摄现场,人们面对镜头时隐藏在眉宇之间或姿势之中的情感张力。自2020年至今,蔡振宇的拍摄项目《关系》便是聚焦于这一在镜头前反复流动变化的情感与身份,以及那些目光和姿态背后的人物故事。
在拍摄这个项目的同时,振宇也走出了影棚,将镜头对准鸭绿江的河岸以及丹东的街头巷尾中的人群和风景,于是我们看到了《东北民谣》中的那些典型的东北画面:江边风中烈烈飘舞的旗帜,钟表摊位前的踟蹰的老人,以及凉亭里吹响的小号。这条国境线上的鸭绿江也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疏离与连接同时存在的矛盾感,成为了一个融合了情感与记忆的场所。就像是段义孚先生提出的“恋地情节”,人们与养育自身的土地之间,生长出根系般深沉的精神连结,在《东北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感知乡土的地图在蔡振宇的镜头前展开,那些在城市中成长和生活的记忆已然融入进江水和雪花。
展览“与河岸相遇”呈现的,正是这空间与情感咬合的刹那。蔡振宇的影像,一端是河岸边那些刻满历史年轮的风景,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烙印;另一端,则是镜头前人们流露的、无法被身份称谓完全囊括的幽微情感与生命故事。肖像中浮现的情绪和故事与河岸边的人文与风景构成了展览的主线。一种强烈的在地性在照片之间浮现,正如蔡振宇反复提到的他希望他的作品是有“口音”的,一种源于丹东水土、风物与人情的独特气息,饱含直白中的含蓄,平静下的汹涌。
文|李子健